太阳刚刚升到头顶,集市上的热气已经开始蒸腾。
奥迪Q7的后备箱和后座,空空如也。
只剩下那个用来收钱的纸箱,被塞得满满当当,几乎要撑裂开来。
“小伙子,真的没了?”
一个没抢到鞋的大娘,扒着车窗,满脸都是不甘心。
“最后一双黑色的,是不是真卖了啊?”
周围还围着二三十个没买到或还在犹豫的人,此刻脸上都写满了懊悔。
他们亲眼见证了这场疯狂的抢购,从最初的怀疑,到后来的将信将疑,再到最后想买却已经挤不进去。
刘宇抹了一把额头的汗,看着眼前一张张充满渴望的脸,一个念头瞬间在脑海中成型。
他站上一个空鞋箱,提高了音量。
“各位大爷大娘,大哥大姐!”
嘈杂的人群安静下来,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。
“上午的货确实是卖完了。”
人群中响起一片失望的叹息。
“但是!”
刘宇话锋一转,脸上露出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笑容。
“看大家这么热情,我决定,下午再跑一趟!”
“下午两点,还是这个地方,我再拉一车过来!”
“保证货更多,款式也更多!”
这话一出,人群瞬间又沸腾了。
“真的啊?小伙子你可不兴骗人啊!”
“两点我准时来!你可得给我留一双41的!”
“我这就回家告诉我那几个老姐妹,让她们也来!”
刘宇看着这成功被吊起来的市场胃口,心里稳了。
他没有再多停留,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,迅速收好折叠桌和喇叭,发动了汽车。
奥迪A6平稳地驶离喧闹的集市,车里的冷气隔绝了外界的燥热。
刘宇打开车窗,点了一根烟。
他回想着上午火爆的场面,脑子飞速运转。
乡镇市场,消费者的核心诉求永远是两个词。
物美。
价廉。
他们不在乎什么最新潮流,也不迷信什么大牌。
一双鞋,结实,耐穿,舒服,价格还只有实体店的一半,这就足够了。
这正是他这批断码鞋的核心竞争力。
一个人还是太慢了。
上午的混乱让他意识到,如果只有自己,收钱、找货、应付顾客,效率会大打折扣。
他需要一个帮手。
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人的名字。
孙海。
他的发小,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,最近一直闲在家里,跟着他爸在工地上打零工。
刘宇拿出手机,拨通了孙海的电话。
“喂,海子,干嘛呢?”
“还能干嘛,在家躺尸呢。咋了宇哥?”
电话那头传来孙海懒洋洋的声音。
“想不想赚钱?”
“想啊,做梦都想。”
“我这儿有个活,帮我卖东西,一天一百块,干不干?”
“一百?!”
孙海的声音瞬间高了八度。
要知道,他跟着他爸在工地上一天,累死累活也才八十块钱。
“宇哥你没开玩笑吧?卖啥啊这么赚钱?”
“卖鞋。下午一点半,到上窑镇大集派出所门口等我,来了你就知道了。”
刘宇没有过多解释。
“行!我马上就到!”
孙海答应得干脆利落,生怕刘宇反悔。
挂了电话,刘宇一脚油门,朝着泰实鞋厂的方向疾驰而去。
当黑色的奥迪A6再次停在厂长办公室门口时,吴海艳正端着茶杯,准备午休。
看到刘宇从车上下来,她有些惊讶。
“这么快就回来了?卖得怎么样?”
在她想来,刘宇一个上午能卖掉几十双,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。
刘宇没说话,只是走到车后,拉开了后备箱门。
然后,他又拉开了后排的车门。
空荡荡的车厢,比任何语言都更具冲击力。
吴海艳端着茶杯的手,僵在了半空中。
她快步走过来,探头往车里看了看,又看了看后备箱,脸上的惊讶逐渐变成了难以置信的震撼。
“这……这都卖完了?”
“四百双,一双不剩。”
刘宇的语气很平静。
吴海艳倒吸一口凉气。
她死死盯着刘宇,仿佛想从他脸上看出什么破绽。
一个上午,四百双鞋。
这个销售速度,比她厂里以前最优秀的销售员跑一个月下来的业绩还要恐怖。
“你……你是怎么做到的?”
“乡下人实在,东西好,价格便宜,他们就认。”
刘宇的解释轻描淡写。
吴海艳沉默了。
她看着眼前这个刚成年的年轻人,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名为“敬畏”的情绪。
这个小子,绝对不是池中之物。
“快!小张!小李!都别歇了!过来帮刘老板装货!”
吴海艳回过神来,立刻朝着仓库的方向大喊。
很快,两个年轻的工人跑了过来。
看到刘宇,他们的眼神里都带着一丝好奇。
刘宇从兜里摸出一包软中华,给两个工人一人递了一根,又递给吴海艳一根。
吴海艳摆了摆手说自己不抽,但看刘宇的眼神,却又多了几分赞许。
这小子,不仅有能力,还懂得人情世故。
两个工人接过烟,受宠若惊,干活的劲头明显更足了。
“这次要多少?”
“先来六百双吧。”
“好!”
吴海艳亲自指挥,工人们手脚麻利地将一箱箱鞋子搬进刘宇的车里。
装完车,已经快十二点了。
“刘宇,别急着走,阿姨今天请客,咱们去吃顿好的,庆祝你开门红!”
吴海艳热情地发出邀请。
刘宇笑着摇了摇头。
“吴姨,心意我领了,饭下次再吃。”
“下午的集市还等着我呢。”
他指了指手表,脸上没有丝毫懈怠。
看着刘宇那副对赚钱充满渴望的专注模样,吴海艳也不再强求。
她知道,这种人,时间比金钱更宝贵。
离开鞋厂,刘宇没有去饭店,只是在路边找了个小摊,花五块钱要了一碗凉皮,三两口就解决了午饭。
下午一点半,他准时出现在上窑镇大集。
孙海已经等在了那里,正一脸好奇地东张西望。
“宇哥!”
看到刘宇的车,孙海立刻迎了上来。
“来,搭把手,把东西卸下来。”
刘宇快速地指导着孙海如何摆放样品,如何根据尺码快速从车里找货。
孙海学得很快,眼神里充满了兴奋。
下午两点,摊位准时开张。
根本不需要刘宇再用大喇叭吆喝。
上午买到鞋的村民,成了最好的活广告。
“老李家的,快来!那卖鞋的小伙子又来了!”
“他家的鞋是真好,我上午买了一双,穿着下地干活,一点不磨脚!”
口碑迅速发酵,一传十,十传百。
闻讯而来的顾客,比上午多了一倍不止,将小小的摊位围得里三层外三层。
“老板,我要那双,42的!”
“老板,给我拿三双,给我儿子儿媳妇都带上!”
有了孙海的加入,刘宇轻松了许多。
他只需要负责用话术维持现场气氛,而孙海则像个陀螺一样,在人群和车子之间来回穿梭,收钱,找货。
现场的气氛,比上午更加火爆。
傍晚,夕阳西下,集市上的人渐渐散去。
车里,六百双鞋,再次售罄。
刘宇和孙海瘫坐在折叠桌后,累得话都不想说。
清点完今天的战果。
上午卖了四百双,下午卖了六百双。
一天,整整一千双。
一双净利润三十块。
今天一天,他净赚三万块。
刘宇看着那一箱子沉甸甸的现金,心脏在胸膛里有力地跳动着。
他转头看向身边的孙海,一个大胆的蓝图,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。
一个孙海,可以解放他一半的精力。
如果,再来一个孙海呢?
他和孙海,兵分两路,同时去两个不同的集市。
效率,就能直接翻倍。
一天,就能赚六万。
这一万五千双鞋,用不了一个月,就能全部卖光。
四十五万。
他的第一桶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