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文学
文笔好口碑佳网文推荐

第3章

前几天和一位做餐饮供应链的老板老吴聊天,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:“以前觉得人脉就是‘认识的人多’,手机里存着几百个联系方式,参加各种酒局递名片,可真要找资源的时候,没几个人愿意帮你;现在才明白,真正的人脉不是‘你认识谁’,而是‘你能为谁创造价值’——你手里有别人需要的东西,别人才会把你需要的东西给你,这才是能赚钱的人脉。”

老吴的经历很有代表性。他最早开食材店的时候,总想着“多认识人好办事”,每天忙着参加行业饭局,给老板们送烟送酒,可真到想找餐馆合作铺货时,对方要么找借口推脱,要么压价压到没利润。后来他转变思路,发现很多中小餐馆老板都有“采购成本高、食材损耗大”的痛点,就主动推出“按需配送”服务——餐馆要多少送多少,当天卖不完的新鲜食材还能退换,甚至免费帮餐馆做“食材库存管理表”。

就靠这招,老吴先和3家小餐馆合作,帮他们把采购成本降低了15%,食材损耗减少了20%。这些老板尝到甜头后,主动把老吴推荐给同行,短短半年,老吴的合作餐馆就从3家涨到了50多家,营收翻了4倍。现在,不仅餐馆老板主动找他合作,连上游的农场都愿意给他更低的进货价——因为老吴能帮农场稳定走量。

你看,这就是“价值人脉圈”的核心逻辑:不是靠“讨好”“应酬”维持关系,而是靠“资源互换”实现共赢。你有对方需要的资源(比如渠道、技术、信息、经验),对方有你需要的资源,双方交换,彼此都能获得更多机会、赚更多钱。可很多人经营人脉时,总陷入“只想要,不想给”的误区,要么等着别人主动帮忙,要么只关注“能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”,最后人脉圈越来越小,赚钱的路也越走越窄。

今天我们就把“价值人脉圈”这件事讲透,教你如何找到“对的人”、如何“交换价值”、如何“长期维护”,让你的人脉圈从“无效社交”变成“财富共赢的平台”。

一、先破局:别再被“无效人脉”消耗——真正的人脉,是“价值匹配”

在聊“怎么经营人脉圈”之前,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个问题:为什么你认识很多人,却没人愿意帮你?核心原因是“价值不匹配”——你手里没有对方需要的东西,对方自然没必要为你付出。

我见过很多人,手机里存着几百个微信好友,参加过几十场行业活动,可真遇到事了,发消息给“认识的老板”,要么石沉大海,要么只收到一句“有空再说”。不是这些老板“冷漠”,而是你们之间只有“一面之缘”,没有“价值连接”——你没帮过对方,对方也没理由帮你。

这就是“无效人脉”的典型特征:

– 只有“认识”,没有“价值交换”:比如在饭局上交换了名片,加了微信,之后再也没联系,也没给对方提供过任何帮助;

– 只“索取”,不“付出”:平时不联系,一开口就是“你帮我找个资源呗”“你借我点钱呗”,从不考虑对方的需求;

– “层次差距太大”,没有交换基础:比如你是刚毕业的新人,非要去认识行业大佬,你给不了对方需要的资源,对方也没时间陪你“闲聊”。

相反,“有效人脉”的核心是“价值匹配”——你有A,对方有B,A和B是彼此需要的,交换之后,你得到B,对方得到A,双方都有收获。比如:

– 你是做新媒体的,会写文案、做短视频,对方是开服装店的,需要推广,你帮对方做宣传,对方让你免费选衣服,还帮你介绍其他需要推广的商家;

– 你是做会计的,会做税务规划,对方是开小公司的,需要帮公司节税,你帮对方规划税务,对方帮你介绍需要代账的客户;

– 你是做职场培训的,有很多职场干货,对方是HR,有很多招聘信息,你帮对方的员工做职场培训,对方帮你推荐想学习的职场人。

这些都是“价值匹配”的有效人脉——没有讨好,没有应酬,只靠“你给我需要的,我给你需要的”,就能建立稳定的关系,甚至长期合作赚钱。

所以,别再把时间浪费在“无效社交”上了。与其参加10场没意义的饭局,不如花时间想想“我有什么资源”“谁需要我的资源”“我需要什么资源”——想清楚这三个问题,你才能找到“对的人”,建立真正能赚钱的人脉圈。

二、找对人:三步定位“你的价值人脉”——别盲目社交,要精准连接

很多人经营人脉时,最大的误区是“盲目社交”——觉得“多认识一个人,就多一个机会”,不管对方是谁,不管对方需要什么,都去“套近乎”。结果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,还可能因为“找错人”,让自己的资源白白浪费。

其实,找“价值人脉”不用“广撒网”,只要三步,就能精准定位到“你需要的人”,也让“需要你的人”找到你。

第一步:盘点“你的核心资源”——你有什么可以交换的?

经营人脉的前提,是“知道自己有什么”。你手里的资源,不一定是“钱”“权”,也可以是“技能”“信息”“渠道”“经验”——这些看似“普通”的东西,可能正是别人需要的。

比如:

– 如果你是上班族:你可能有“行业信息”(比如知道哪家公司在招人、哪个项目在找合作)、“专业技能”(比如会做PPT、会数据分析、会写文案)、“职场经验”(比如知道怎么面试、怎么升职);

– 如果你是创业者:你可能有“渠道资源”(比如知道哪里能拿到低价货源、哪里能找到客户)、“运营经验”(比如知道怎么开网店、怎么搞活动)、“团队资源”(比如有靠谱的设计师、程序员);

– 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:你可能有“服务能力”(比如会设计、会剪辑、会翻译)、“客户资源”(比如认识很多需要服务的老板)、“行业人脉”(比如认识其他自由职业者,可以互相推荐活)。

你可以拿一张纸,或者在手机上列个表,把你的资源分三类写下来:

1. 技能类:你会做什么?(比如做PPT、写文案、做设计、做数据分析)

2. 信息类:你知道什么别人不知道的?(比如行业动态、招聘信息、货源渠道、政策变化)

3. 渠道类:你认识什么人?(比如同行、客户、供应商、职场前辈)

比如我有个读者小徐,是做电商客服的,她盘点自己的资源时发现:

– 技能类:会快速处理客户投诉、会整理客户需求、会用Excel做客户表格;

– 信息类:知道公司的爆款产品、知道客户最在意的问题、知道同行的客服话术;

– 渠道类:认识公司的运营、认识其他客服、认识一些老客户。

别觉得这些资源“不起眼”,后面我们会看到,小徐正是靠这些资源,找到了自己的“价值人脉”,还赚了副业收入。

第二步:明确“你需要的资源”——你想通过人脉得到什么?

知道自己有什么之后,下一步要明确“你想要什么”。你需要的资源,也不一定是“大钱”,可以是“机会”“经验”“渠道”“帮助”——越具体,越容易找到能帮你的人。

比如:

– 如果你想涨薪:你可能需要“职场提升的经验”“内部晋升的机会”“同行的薪资参考”;

– 如果你想做副业:你可能需要“副业项目的资源”“客户来源的渠道”“避坑的经验”;

– 如果你想创业:你可能需要“启动资金的渠道”“货源或客户的资源”“行业前辈的指导”。

同样,把你需要的资源列下来,分三类:

1. 机会类:你需要什么机会?(比如工作机会、合作机会、副业机会)

2. 经验类:你需要什么经验?(比如职场经验、副业经验、创业经验)

3. 资源类:你需要什么资源?(比如客户资源、货源资源、资金资源)

小徐当时想做“电商客服培训”的副业,她需要的资源是:

– 机会类:需要找想学习客服技能的人(比如刚入行的客服、想做客服的宝妈);

– 经验类:需要知道怎么设计培训课程、怎么收费、怎么推广;

– 资源类:需要有分享课程的平台(比如微信群、短视频账号)。

第三步:精准匹配“能交换的人”——谁需要你的资源,同时有你需要的资源?

盘点完“你有的”和“你要的”,下一步就是“找对人”——找到那些“需要你的资源,同时有你需要的资源”的人。这些人,就是你最该连接的“价值人脉”。

怎么找?有两个简单的方法:

方法1:从“现有圈子”里找

先看你身边已经认识的人——同事、朋友、同学、客户、供应商,有没有人需要你的资源,同时有你需要的资源。别觉得“身边都是普通人,没什么资源”,很多时候,你需要的资源就在身边,只是你没发现。

小徐就是从“现有圈子”里找到第一个“价值人脉”的。她认识公司的运营小李,小李当时正在帮朋友做一个“电商创业社群”,社群里有很多刚开网店的老板,这些老板都需要“培训客服”,但不知道怎么找靠谱的培训老师——这正好需要小徐的“客服技能”;而小徐需要“找想学习客服的人”和“分享课程的平台”——小李的社群正好能提供。

于是小徐主动找小李:“你社群里的老板需要培训客服,我可以免费给他们做一次‘客服投诉处理’的分享,如果你觉得效果好,后面他们想系统学习,我再收费,到时候给你分10%的提成。”小李马上同意了。

第一次分享后,有8个老板找小徐报了系统课程,小徐赚了4000多,给小李分了400;之后小李又把小徐推荐给其他创业社群,小徐的副业收入越来越稳定,还认识了更多做电商的老板——这些老板后来又给小徐介绍了“客服外包”的业务,让小徐的收入再翻了一倍。

你看,小徐没去参加什么“大饭局”,就从身边的同事里找到了“价值人脉”,靠资源互换,不仅赚了钱,还拓展了更多机会。

方法2:从“目标圈子”里找

如果现有圈子里没有合适的人,就去“目标圈子”里找——比如行业论坛、线上社群、线下沙龙、兴趣小组,这些地方聚集着大量和你有“共同需求”的人,更容易找到“价值匹配”的人脉。

比如你想做“短视频副业”,需要“学习剪辑技能”和“找客户”,可以加入“短视频创业社群”“剪辑学习群”——群里有很多和你一样想做短视频的人,有人会剪辑,能教你技能;有人有客户资源,能帮你介绍活;你也可以把自己的“文案能力”“选题能力”分享给别人,实现资源互换。

去“目标圈子”找人脉时,别一进去就发广告、求帮忙,要先“提供价值”——比如在群里分享干货(比如“短视频选题技巧”“剪辑小妙招”)、帮别人解决问题(比如帮别人改文案、提建议)。当别人觉得你“有用”,自然会主动找你交换资源。

三、会交换:价值互换的“黄金法则”——别只想着“要”,先想着“给”

找到“对的人”之后,更重要的是“怎么交换价值”——很多人明明手里有对方需要的资源,却因为“交换方式不对”,导致人脉断裂,甚至闹得不愉快。

其实,价值互换有三个“黄金法则”,只要记住这三点,就能让双方都满意,还能长期合作。

法则1:先“给”后“要”,别急于求成

很多人刚认识“价值人脉”,就迫不及待地提要求:“你帮我找个客户呗”“你给我分享点资源呗”——这种“先索取”的做法,很容易让对方反感,觉得你“功利心太强”。

真正聪明的做法是“先给后要”——先主动给对方提供价值,让对方感受到你的“诚意”和“能力”,之后再提你的需求,对方才更愿意帮你。

我认识一位做装修设计的设计师老郑,他想和房产中介合作(中介能给他推荐装修客户),但他没有直接找中介“要客户”,而是先给中介提供价值。他知道中介带客户看房时,客户经常会问“怎么装修更划算”,于是老郑主动给中介做了一份《不同户型装修预算表》,还免费帮中介培训“装修基础知识”,让中介能更好地回答客户的问题。

中介觉得老郑“靠谱”“有用”,主动开始给老郑推荐客户;老郑也给中介返介绍费,双方合作得很愉快,老郑的装修订单一半以上都来自中介推荐。

你看,老郑没有“先要客户”,而是先给中介“装修资料”“培训支持”,用“先给后要”的方式,不仅获得了客户,还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。这就是“先给后要”的威力——你先帮对方解决问题,对方自然会帮你解决问题。

法则2:“等价交换”,别让对方吃亏

价值互换的核心是“公平”——你给对方的价值,和对方给你的价值,要大致对等,别让对方觉得“吃亏”。如果对方给你的价值远大于你给对方的,时间长了,对方就会不愿意再和你交换;反之,如果你来给对方的价值远大于对方给你的,你也会觉得“不划算”。

怎么做到“等价交换”?关键是“换位思考”——站在对方的角度,想想“你给的东西,对对方来说有多大用”;同时也想想“对方给的东西,对你来说有多大用”,两者尽量平衡。

比如:

– 如果你帮对方写一篇文案(价值500元),对方帮你介绍一个客户(能让你赚2000元)——这时候你可以主动给对方一些“额外价值”,比如再帮对方改一次文案,或者给对方推荐一个资源,让对方觉得“不吃亏”;

– 如果你帮对方介绍一个客户(能让对方赚1000元),对方帮你做一次设计(价值300元)——这时候你可以主动给对方一些“补偿”,比如付一部分设计费,或者帮对方再介绍一个客户,让交换更公平。

我有个朋友小周,是做新媒体代运营的,他帮一家咖啡店做了一个月的公众号运营,帮咖啡店涨了500个粉丝,带来了30多单生意(价值约2000元)。咖啡店老板想给小周200元报酬,小周觉得“不划算”,但他没有直接拒绝,而是说:“我这边有很多粉丝喜欢喝咖啡,我可以帮你做一次‘粉丝专属优惠活动’,帮你再拉一波生意,你这边能不能给我提供10杯免费咖啡,我用来做粉丝福利?”

咖啡店老板马上同意了——小周帮咖啡店做活动,能带来更多生意;咖啡店给小周免费咖啡,小周能维护粉丝。这样一来,双方的价值交换就更公平了,之后还长期合作,小周帮咖啡店做运营,咖啡店给小周免费咖啡和介绍客户。

法则3:“灵活交换”,别太死板

价值互换不是“一锤子买卖”,也不是“必须马上等价”——有时候,你这次给对方的价值多一点,对方下次给你的价值多一点,长期下来总体平衡,也是一种好的交换方式。别太死板地要求“每次交换都必须绝对等价”,否则会让对方觉得你“太小气”,影响关系。

比如你帮朋友改了一篇文案(价值300元),朋友这次没什么能给你的,但他说“下次你有需要,我帮你做个海报”(价值300元)——这时候你可以同意,因为长期下来,双方的价值交换是平衡的。

再比如你帮客户解决了一个紧急问题(没收费),客户这次没给你报酬,但他说“以后我有朋友需要你的服务,我都推荐你”——这也是一种“灵活交换”,虽然这次你没拿到钱,但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订单,长期来看更划算。

四、长期维护:让“价值人脉”变成“长期伙伴”——人脉需要“养”,不是“用”

很多人经营人脉时,还有一个误区:“需要的时候才联系,不需要的时候就忘了”——比如找对方帮忙时,才发消息;对方帮完忙后,就再也不联系。这种“用完就丢”的做法,只会让你的人脉圈越来越小,下次再需要帮忙时,就没人愿意帮你了。

真正的“价值人脉圈”,不是“一次性交换”,而是“长期维护”——就像养植物,需要定期浇水、施肥,才能长得茂盛;人脉也需要定期“维护”,才能从“一次性合作”变成“长期伙伴”,甚至成为能互相托底的“贵人”。

很多人觉得“维护人脉要花很多时间”,其实不用——不需要每天发消息、送礼物,关键是“在细节处用心”,让对方知道“你记着他,愿意为他着想”。这里有三个低成本、高效果的维护方法,普通人都能轻松做到。

方法1:“轻量级互动”,保持联系不尴尬

不用刻意找“大话题”,日常的“轻量级互动”,就能让对方记住你。比如:

– 分享有用的信息:看到对方行业的干货文章、政策动态、合作机会,随手转发给对方,附上一句“看到这个,觉得对你有用,分享给你”;

– 点赞评论对方的动态:对方发朋友圈、视频号,别只点赞,写一句走心的评论——比如对方发“公司新签了一个大项目”,别只说“厉害”,可以说“之前听你说在跟进这个项目,现在终于成了,太为你开心了!”;

– 记住对方的“小事”并回应:比如对方之前说“最近在学剪辑”,过几周可以问一句“你之前学剪辑,现在上手了吗?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?”;对方说“孩子最近在准备中考”,中考后可以问一句“孩子中考顺利吗?考上目标学校了吗?”

这些互动看似“不起眼”,却能让对方感受到“你关注他,不是只把他当‘工具人’”。我有个读者小宋,是做职场培训的,她认识一位做企业HR的张姐,之前张姐帮她推荐过一次企业内训的合作。之后小宋没断了联系——看到“企业员工 retention(留存)”的干货文章,会转发给张姐;张姐发朋友圈说“最近在做员工满意度调研,有点头疼”,小宋马上分享了自己整理的“员工满意度调研模板”;张姐孩子过生日,小宋发了一句“祝小朋友生日快乐,听说他喜欢乐高,刚好我之前买多了一套,下次见面带给你”。

就靠这些“轻量级互动”,小宋和张姐的关系越来越近。后来张姐换了一家大型企业做HR总监,第一时间就找小宋合作“全员职场技能培训”,还把小宋推荐给了其他公司的HR——这就是“长期维护”的价值:你记着对方的小事,对方也会记着你的需求,有机会时第一时间想到你。

方法2:“关键时刻雪中送炭”,比平时送大礼更有用

不用在“平时送贵重礼物”,在对方“需要帮助”的关键时刻,伸个援手,比平时送10次礼都管用。这里的“帮助”不一定是“大事”,哪怕是“小忙”,也能让对方记很久。

比如:

– 对方“临时需要资源”时,帮个小忙:比如对方发朋友圈说“有没有朋友有设计软件的会员,临时需要用一下”,你刚好有,就主动说“我有会员,账号发你,你用吧”;

– 对方“遇到小麻烦”时,给个建议:比如对方说“最近招不到合适的运营,面试了很多人都不满意”,你可以说“我之前认识一个做运营的朋友,能力还不错,我帮你问问他有没有换工作的想法”;

– 对方“有小成就”时,真诚祝福:比如对方升职、获奖、项目成功,别只在朋友圈评论,发一条单独的消息:“今天听说你升职了,太为你开心了!之前听你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,现在终于实现了,实至名归!”

我之前认识一位做建材生意的王哥,他有个“贵人”李总,就是在“关键时刻”帮他的。几年前王哥遇到“供应商断货”,眼看要耽误给客户交货,急得睡不着觉,在朋友圈发了一句“求靠谱的瓷砖供应商,紧急!”。李总看到后,马上给王哥推荐了自己合作多年的供应商,还帮王哥打了招呼,让供应商优先给王哥供货——帮王哥解了燃眉之急。

之后王哥一直记着这份情,每年李总公司年会,王哥都会主动帮忙联系场地(王哥认识很多酒店负责人);李总父亲生病住院,王哥托人找了靠谱的医生;甚至李总公司需要“员工福利礼品”,王哥都以成本价给李总供货。现在两人不仅是生意伙伴,还成了好朋友,李总后来帮王哥介绍了几个“大工程”的建材订单,让王哥的生意翻了一倍。

你看,“关键时刻的小忙”,往往能成为人脉的“粘合剂”——平时再怎么“互动”,都不如在对方需要时“帮一把”,这种情分,对方会记很久。

方法3:“主动创造新的价值交换”,让关系持续升温

长期维护的核心,还是“持续创造价值交换”——不能只靠“互动”,还要有新的合作机会,让双方都能从关系中“获得更多好处”,这样关系才能持续升温。

比如:

– 推荐新的合作机会:你认识的人里,如果有和对方需求匹配的资源,主动牵线搭桥——比如你认识一位做短视频的朋友,对方正好需要做短视频推广,你可以说“我有个朋友做短视频很专业,之前帮XX品牌做推广,效果很好,要不要我帮你俩牵个线?”;

– 一起做“共赢的小事”:比如你和对方都在做“职场相关”的业务,可以一起做一场免费的直播分享,你讲“简历优化”,对方讲“面试技巧”,互相引流;

– 分享自己的“资源红利”:比如你最近做了一个项目,赚了钱,也知道对方在做类似的项目,可以分享自己的“经验教训”——比如“我之前做这个项目,踩了XX坑,你可以避开;我用了XX方法,效果很好,你可以试试”。

我有个朋友老林,是做农产品电商的,他认识一位做社区团购的刘总,之前刘总帮老林卖过一批苹果,老林帮刘总对接过农户资源。之后老林发现“很多农户有优质的蜂蜜,但没渠道卖”,而刘总正好在拓展“健康食品”品类,于是老林主动找刘总:“我最近发现几个农户的蜂蜜品质特别好,没添加剂,适合你社区团购的用户,要不要一起去考察一下?如果能合作,咱们可以一起分利润。”

刘总很感兴趣,两人一起去考察,最后签下了3个蜂蜜农户,刘总的社区团购多了一款爆款产品,老林也赚了一笔佣金——这次新的合作,让两人的关系从“偶尔合作”变成了“长期伙伴”,之后还一起做了“助农直播”“农产品礼盒”等项目,双方都赚了更多钱。

记住:最好的人脉维护,不是“送礼讨好”,而是“持续给对方创造新的价值”——你能帮对方赚更多钱、解决更多问题,对方自然愿意和你长期合作,甚至把你当成“核心伙伴”。

五、避坑指南:别让这些错误,毁了你的人脉圈

经营“价值人脉圈”时,很多人会因为“没注意细节”,不小心犯了错,导致之前的努力白费,甚至把“潜在贵人”变成“陌生人”。这里有三个最常见的“坑”,一定要避开。

坑1:“过度讨好,失去自我”

很多人觉得“人脉要靠讨好”,于是放低姿态,对方说什么都答应,哪怕自己吃亏、不舒服,也不敢拒绝。比如:

– 对方让你“免费帮他做一份方案”,你明明没时间,却还是答应,结果熬夜做出来,对方还不满意;

– 对方邀请你参加“没意义的饭局”,你明明不想去,却还是硬着头皮去,结果浪费了一晚上时间,还没任何收获;

– 对方提出“不公平的合作条件”,你明明觉得吃亏,却还是答应,结果合作结束后,自己亏了钱,还心里不舒服。

其实,真正的价值人脉,不需要“讨好”——对方和你合作,是因为“你有价值”,不是因为“你听话”。如果你一味讨好,反而会让对方觉得“你没底线,价值不高”,甚至看不起你。

正确的做法是“有原则,敢拒绝”——比如对方让你免费做方案,你可以说“我平时做方案是收费的,不过咱们是朋友,我可以帮你梳理一下思路,给你列个框架,但完整的方案需要收费,你看可以吗?”;对方邀请你参加没意义的饭局,你可以说“今晚我正好要加班赶项目,下次有机会再聚”。

有原则的拒绝,不仅不会得罪对方,反而会让对方觉得“你有自己的节奏,很专业”,更愿意和你平等合作。

坑2:“夸大自己的能力,承诺做不到的事”

有人为了“获得对方的信任”,故意夸大自己的能力,承诺“我能帮你搞定”,结果最后做不到,反而让对方失望,甚至产生矛盾。比如:

– 对方说“需要找一个大V推广产品”,你明明只认识小博主,却拍着胸脯说“我认识XX大V,能帮你搞定”,结果最后没办成,对方觉得你“不靠谱”;

– 对方说“想在一个月内把销量翻一倍”,你明明知道很难,却还是说“没问题,我有办法”,结果最后只涨了20%,对方觉得你“骗人”。

其实,比“承诺做大事”更重要的是“把小事做好”——你可以说“我认识几个小博主,虽然粉丝不多,但粉丝很精准,之前帮别人推广,转化率还不错,我可以帮你对接,试试效果”;你可以说“一个月翻一倍难度有点大,不过我可以帮你优化推广方案,争取把销量提高50%,咱们先试试”。

坦诚自己的能力边界,把能做的小事做好,反而会让对方觉得“你踏实、靠谱”,更愿意和你长期合作。毕竟,没人会一直相信“吹出来的牛”,但所有人都会相信“做出来的事”。

坑3:“把‘人脉’当成‘私产’,不愿分享”

有人觉得“自己的人脉是好不容易找来的,不能分享给别人”,担心“别人和自己的人脉合作,就会忘了自己”。比如:

– 自己认识一个靠谱的供应商,朋友问起时,却找借口说“我和他不熟,帮你问了,他不对外合作”;

– 自己知道一个好的合作机会,同行问起时,却故意隐瞒说“这个机会已经没了”。

其实,真正的人脉圈,是“开放的”,不是“封闭的”——你愿意分享自己的人脉,别人也会愿意分享他的人脉,最后你的人脉圈会越来越大;反之,你越封闭,别人也不会和你分享,你的人脉圈只会越来越小。

比如你认识一个靠谱的供应商,朋友需要时,你可以帮他们牵线,同时说“这是我朋友,他做事很靠谱,你们合作的时候,多互相体谅”。这样一来,供应商会觉得“你能帮他介绍客户,更重视你”;朋友会觉得“你愿意帮他,更信任你”;甚至朋友之后有好的机会,也会分享给你——最后你收获了两个人的信任,人脉圈反而扩大了。

记住:人脉不是“私产”,而是“流动的资源”——你让资源流动起来,资源才会反过来滋养你。

六、总结:经营人脉的本质,是“经营自己”
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发现:经营“价值人脉圈”,从来不是“怎么讨好别人、怎么利用别人”,而是“怎么提升自己的价值、怎么为别人创造价值”。

你手里的价值越多(技能、信息、渠道),能吸引的“价值人脉”就越多;你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,别人愿意为你提供的价值就越多;你越用心维护关系,别人就越愿意和你长期合作——这是一个“正向循环”:你越好,身边的人就越好;身边的人越好,你就会变得更好。

很多人总想着“找贵人”,却忘了“最好的贵人,是你自己”。如果你自己没价值,就算认识再多大佬,也没人愿意帮你;如果你自己有价值,就算不刻意社交,也会有人主动找你合作。

所以,别把太多时间花在“无效社交”上,不如花时间提升自己:

– 多学一个技能,让自己的“技能价值”更高;

– 多关注行业动态,让自己的“信息价值”更高;

– 多做靠谱的事,让自己的“信誉价值”更高。

当你自己变成“有价值的人”,你会发现:经营人脉变得很简单——不需要讨好,不需要应酬,只需要真诚地和对方交换价值、维护关系,就能建立起能互相成就、共同赚钱的“价值人脉圈”。

最后想跟你说:人脉不是“求来的”,而是“吸引来的”。你若盛开,蝴蝶自来;你若有价值,贵人自会来。从今天开始,先提升自己的价值,再去连接同频的人,你会发现,赚钱的路会越来越宽,身边的贵人也会越来越多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