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文学
文笔好口碑佳网文推荐

第3章

这次没有让他们失望,可能是实在无聊,也可能是雨天让人更有倾诉欲,张茜在小助理几人的好奇眼神下,掏出了她珍藏的讲解视频。

【“南明虽然是明朝残余宗室主导,但我们一般不认为它是明朝政权的延续,业内用少看南明史,多活好几年,来形容这段历史的恼火程度。

但在这段荒诞离谱的历史里,仍然有人闪烁着耀眼的光辉,比如阎应元、张煌言、岭南三忠等,他们的反清不全然为了报效朝廷,而是更朴素的,保家卫国、山河破碎之恨。

其中最耀眼的一位就是李定国。有人说他是明朝十大名将之一,在南明那滩烂泥里,他是少有可以抗清并大胜的将领。

两撅名王、收复桂西,一度逼得清朝想放弃西南五省,与南明议和,一个反明起义军打出了明朝正规军都打不出的战果。”】

弹幕:「“南明看着跟宋史一样恼火。”

“不认这段也好,给明朝一个体面。”

“前面的,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的体面吗?”

“还是有区别的,北宋算猝死,南明算绝症。”

“呜呜呜呜终于有人说李晋王了。”

“愿吾滇人,勿忘李定国!”」

诸天万界,洪武年间朱元璋听到残余宗室就已经暴怒,再看到弹幕对南明的评价,更是双目赤红,几欲择人而嗜。

底下的朝臣们垂着头,比鹌鹑都老实,生怕被盛怒的帝王注意。

永乐年的朱棣拔出佩刀:“小小蛮夷,咱这就去灭了它。”朱高炽头疼不已,不说出征一次的支出,只说这蛮夷此时还不成气候,人骑着马往黑山白水一钻,上哪打去?

清初孙可望惊疑不定的看着天幕,二弟确实能力不错,义父死后也常说要联明抗清,可是他是怎么成为南明的将领?

天幕为何没有提到自己如何?思索间他决定往下看看,到底怎么回事。

正在云南山间游击的李定国沉默不语,观天幕所言,复明是无望的,但并不意味着他会放弃抗清。

无论结果如何,他都将为这山河故土,战至最后一刻,收拢心绪整顿士兵,他该准备下一场战斗了。

【“李定国最初加入的是张献忠的反明起义军,众所周知,王朝末年随着土地兼并日益加重、豪强氏族林立,以及皇室的衰落。

大量农民失去土地,无法养活自己,就会引发农民起义,吹响王朝灭亡的号角。

一般来说,农民起义是很容易被扑灭的,一是因为其组织松散,局限性很大,后期很容易被其他势力(通常是氏族)摘桃子。

二是因为正规军的杀伤力,根本不是由乡勇匪徒组建的起义军能抗衡,三是因为民心向安,起义军势力总会有后继不足的时候。

但明朝,却被李闯王一路打到京师,逼得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殉国。

既是因为本该护佑王朝的正规军,也分崩离析甚至加入起义军势力,也是民众迎闯王如迎救星,见军队如见阎罗,可见明末人心涣散到什么程度。”】

视频内主播表情沉重,语气也渐渐低沉下去,连弹幕也安静了几分。

「“匪过如梳,兵过如蓖,官过如剃”

“朱八八:这个我熟。”

“诞生在农民起义里的国家,亡于农民起义。”」

【“李定国加入起义军时才十岁,张献忠见他相貌不凡,收为养子。

他还有三个养兄弟,老大孙可望,老三刘文秀和老四艾能奇,不知道是张献忠眼光好,还是善于培养,这四个养子都算不凡。

不过这是题外话。崇祯十四年,李定国攻占襄阳,为起义军夺得襄阳储备军资十余万,使原本处于势弱的起义军走向优势。

清顺治元年,张献忠自立大西政权,李定国二十四岁,掌军严格、对民众仁慈宽容,作战时一马当先、勇不可挡,是位智勇双全的将星。”】

主播说到这微微一顿,画面开始出现一些史料和文字记载。

诸天万界秦朝,嬴政原本有一搭没一搭的听着,突然看到画面中突然出现的书籍资料,凤眼微眯:“诸卿,这天幕中展示的可是后世所说的纸张?居然可以书写如此清晰,朕欲在月底将其中一项选为兑换造纸奖励,何如?”众大臣虽然各有想法,却都低头应诺。

洪武年朱元璋已经气得不知道先骂谁,再看到那句亡于农民起义,更是眼前一黑,只觉得头痛欲裂。

虽然少年时期已经过去很久,但那种穷困潦倒,忍饥挨饿的日子,仍不时出现在他梦中,连十岁的孩子都去参加起义军,局势坏到无可挽回的地步,可见不肖子孙们有多废物!

清初孙可望对于自己的出场很不满意,尤其是只作为背景板的介绍,西军诸将现在本就不服他的掌控。

不过是看在排序上多有忍耐,这天幕如此推崇李定国,他本就受将领爱戴,自己的地位岂不是愈发岌岌可危。

至于其他朝代,要么事不关己,要么已经有了纸张,天幕中的种种并未引起太多讨论。

只有民众们看着一一闪现的画面,仿佛在那些奔逃嚎哭的百姓身上,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兔死狐悲,莫过于此。

天幕下的种种自然影响不到视频播放,博主放完史料,李定国的故事再次缓缓展开。

【“顺治三年,张献忠亲率五十万大军北上抗清,不慎被清军射中,不久就撒手而去。

此时农民起义的缺陷暴露无遗,张献忠死后西军大乱,四个养子艰难收拢残兵,辗转至今黔州一带,在黔州,四人对未来规划产生了第一次分歧。

李定国或是受张献忠遗言所感,或许一路目睹的山河破碎,他与大哥孙可望产生激烈争执,他坚持归顺南明,恢复大明山河,孙则希望自立为王,事有不妙还可以出海。

这次争执最后因李定国的威望,西军确定了联明抗清的纲领。”】

「孙可望私心太重。」

「不过是占了个年长排序的好处,难怪后来针对李、刘。」

「孙可望终究还是看重自己的荣华富贵,难怪最后投清。」

在孙可望头痛不已的时候,天幕先捅一刀,弹幕又补刀,他正思索如何快速稳定军心,就听到营帐外阵阵喧闹声传来……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