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:积分狂潮与三面烽烟
当冯·克劳斯的靴底踏上赫拉德查尼城堡顶端的观景台时,伏尔塔瓦河正披着清晨的薄雾缓缓流淌,阳光穿透云层,将布拉格老城的红瓦屋顶染成一片金辉。这座被战火洗礼过的千年名城,此刻已完全落入他的掌控——街道上,德军士兵正有序巡逻,工厂区的烟囱重新升起黑烟,市民们虽仍带着几分警惕,却已开始恢复日常作息。
就在他凝视这片新征服的土地时,手腕上的系统终端突然爆发出刺眼的白光,光芒穿透云层,在城堡上空形成一道短暂的光柱。紧接着,虚拟的系统界面在他眼前展开,一行加粗的金色文字格外醒目:【核心城市“布拉格”已完全掌控,满足隐藏条件,“战略积分系统”全面激活!】。界面下方,原本灰色的“积分模块”彻底亮起,随之而来的,是一套全新的规则体系,如同打开了通往新战争模式的大门。
第一节:战略积分系统的深度解析
“战略积分系统”的激活,并非简单的功能新增,而是彻底重构了冯·克劳斯的资源获取与力量建设逻辑。系统界面弹出的详细说明,将这套规则拆解为“积分获取”“积分兑换”“积分损耗”三大核心模块,每一项都精准贴合战场需求,既简洁易懂,又暗藏战略博弈空间。
在“积分获取”模块中,核心分为两类来源。第一类是“领土积分”,规则明确:已稳固控制(无游击队活动、建立完整行政与防御体系)的每一平方公里领土,每日凌晨自动生成1点积分,临时控制区域(仅驻军、未建立行政体系)不产生积分。布拉格及其周边已稳固控制的12,000平方公里区域,直接让冯·克劳斯的每日基础积分产出跃升至12,000点,相当于每天多了一笔“固定收入”,即便不发起军事行动,也能稳步积累积分。
第二类是“战斗积分”,规则更为细致,充满了“鼓励精准打击、奖励重创敌军”的导向。系统会根据敌军的军衔、兵种、装备等级,设定不同的积分奖励:普通步兵士兵1点/人,班长3点/人,排长10点/人,连长30点/人,营长100点/人;普通炮兵、工兵5点/人,反坦克兵、侦察兵8点/人;摧毁一辆轻型坦克50点,中型坦克100点,重型坦克200点,缴获则额外增加50%积分;摧毁一门122mm榴弹炮30点,缴获25点;击落一架战斗机150点,轰炸机300点。每一次战斗结束后,系统会通过前线部队的实时数据反馈,自动统计积分并录入账户,无需人工核算,效率极高。
而“积分兑换”模块,更是让冯·克劳斯眼前一亮。界面上的兑换列表分为四大类,每一类都有明确的积分价格与兑换限制。“即时物资”类中,1吨燃油需10点积分,1000发STG-44子弹需5点积分,100枚81mm迫击炮弹需20点积分,1箱急救药品(含绷带、抗生素、止痛药)需8点积分,1公斤稀有合金(用于制造精密武器零件)需50点积分——虽价格不菲,但无需等待生产流程,兑换后10分钟内即可通过系统“物资投放点”获取,适合战场紧急补给。
“系统专属部队”类则是核心亮点,从基础到高阶梯度分明:1个“系统步兵班”(12人,配备STG-44突击步枪、MG-42轻机枪、2具“铁拳”火箭筒、先进单兵通讯设备)需1200点积分+20单位人力;1个“系统突击工兵排”(36人,配备爆破装置、夜视仪、防弹背心、巷战专用武器)需5000点积分+60单位人力;1个“系统侦察车组”(3人,配备装甲侦察车、雷达探测设备、加密通讯器)需8000点积分+10单位人力;标注“未解锁”的“系统坦克车组”(4人,配备虎式改进型坦克)则显示需50000点积分+50单位人力,虽当前无法兑换,但已让冯·克劳斯看到了未来的战力天花板。这些系统部队初始忠诚度均为100%,无需训练即可投入战斗,且能完全适配所有系统科技,战斗力远超同规模的常规部队。
此外,“科技加速”类需支付巨额积分——若某项科技剩余研究时间为7天,加速至即时完成需10000点积分;“特殊行动”类则按次数收费,1次“72小时区域情报扫描”(覆盖半径50公里,可显示敌军兵力、工事、补给线)需8000点积分,1次“72小时短期后勤通道”(连接两个指定地点,无视地形阻碍,仅可用于物资运输)需6000点积分。
这套系统的出现,彻底打破了冯·克劳斯此前“依赖实体生产、受制于资源运输”的困境。他意识到,从这一刻起,“主动作战”不再只是争夺领土,更是积累积分、快速变强的核心途径,以战养战的全新战争模式,正式开启。
第二节:战前部署——锁定比尔森的战略考量
激活积分系统后,冯·克劳斯第一时间召集麾下将领召开作战会议,核心议题是“选择首个积分实战目标”。指挥室的战术地图上,红色标记代表苏军控制区,蓝色标记为己方控制区,而位于布拉格西南方向100公里处的比尔森,被冯·克劳斯用红笔圈了三次。
“比尔森必须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。”冯·克劳斯指着地图上的比尔森,向将领们解释道,“首先,比尔森拥有斯柯达兵工厂的核心设施,包括坦克生产线、重炮组装车间与大量原材料库存,拿下这里,能让我们的实体军工产能提升50%以上,与积分兑换形成互补;其次,当前驻守比尔森的是苏军第185步兵师,该师在之前的战役中损失惨重,仅剩约6000人,还夹杂着3000名缺乏正规训练的捷克共产党民兵,战斗力较弱,适合作为积分系统的‘试金石’;最后,比尔森周边地形以平原为主,便于我们的装甲部队机动,能快速形成合围,避免敌军逃窜,最大化战斗积分收益。”
为确保作战成功,冯·克劳斯制定了详细的战前部署。他将部队分为三路:中路为主攻部队,由冯·维茨兰指挥,下辖1个装甲团(配备48辆改装T-34/85坦克)、2个步兵营,负责正面突破比尔森外围防线,直插市中心;西路为迂回部队,由贝尔曼中校指挥,下辖1个骑兵营、1个反坦克连,负责绕至比尔森西侧,切断守军与奥洛穆茨方向的联系;东路为牵制部队,由米勒少校指挥,下辖1个步兵营、1个迫击炮连,负责在比尔森东侧发起佯攻,吸引守军注意力,为中路部队创造进攻机会。
同时,冯·克劳斯开始规划积分的初始投入。他查看系统账户,发现激活积分系统时,系统赠送了50000点初始积分,加上布拉格首日产生的12000点领土积分,当前总积分达62000点。经过反复测算,他最终确定了兑换清单:1. 3个“系统突击工兵连”(共108人),消耗15000点积分+180单位人力;2. 1次“72小时区域情报扫描”,消耗8000点积分;3. 200吨燃油(用于装甲部队机动),消耗2000点积分;4. 50000发STG-44子弹、3000枚81mm迫击炮弹,消耗1150点积分。总计消耗26150点积分,剩余积分35850点,留作战斗中的应急补充。
兑换指令下达后,10分钟内,布拉格城郊的三个“系统物资投放点”便出现了兑换的部队与物资。3个“系统突击工兵连”的士兵身着统一的深绿色作战服,头戴防弹头盔,手持巷战专用武器,列队等待指令,眼神坚定,动作整齐划一,展现出极高的纪律性;燃油与弹药则被整齐地堆放在仓库中,由后勤部队快速装车,运往各作战部队的集结地。而“72小时区域情报扫描”也随即启动,比尔森及其周边50公里范围内的苏军部署图,清晰地呈现在指挥室的战术地图上——守军的6个防御阵地、2个炮兵阵地、1个师级指挥所、3条补给线路,甚至每个阵地的士兵数量与武器配置,都标注得一清二楚,为后续进攻提供了精准的情报支持。
第三节:拂晓突袭——系统工兵连的手术刀式打击
5月20日凌晨4时,夜色正浓,比尔森周边的田野里静得只剩下虫鸣。苏军第185步兵师的士兵大多还在睡梦中,少数警戒哨也因连日疲惫,靠在战壕里打盹,没人意识到,一场精心策划的突袭即将到来。
此时,中路主攻部队的集结地内,冯·维茨兰正通过系统通讯器,向3个“系统突击工兵连的连长下达指令:“根据情报扫描,苏军的2号、4号防御阵地是外围防线的薄弱环节,每个阵地仅驻守1个步兵排,且缺乏重型武器。你们的任务是在凌晨4时30分前,突破这两个阵地,摧毁阵地内的通讯设备,然后直扑苏军的师级指挥所,瘫痪其指挥系统。记住,动作要快,尽量避免大规模交火,利用爆破装置打开缺口,保持隐蔽性。”
4时25分,3个“系统突击工兵连”分为两组,每组1个半连,分别向苏军2号、4号防御阵地隐蔽推进。这些系统工兵经验丰富,身着防滑靴,脚踩松软的泥土,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响;他们携带的夜视仪,能在黑暗中清晰看到50米范围内的物体,轻松避开了苏军布设的铁丝网与地雷区。
4时30分,第一组突击工兵抵达2号防御阵地外侧。阵地内,苏军的3个警戒哨正分散在战壕的三个角落,其中1人靠在沙袋上睡觉,另外2人则低头抽烟。突击工兵班长做了个手势,3名士兵立即匍匐前进,绕至警戒哨身后,手中的消音手枪轻轻扣动扳机,“噗、噗、噗”三声轻响后,3名苏军警戒哨瞬间倒地,甚至没来得及发出一声呼救。
随后,突击工兵们迅速架设爆破装置。他们将塑性炸药贴在阵地的铁丝网支柱与战壕掩体上,设置好引爆时间后,快速后撤至安全区域。“3、2、1,引爆!”随着班长的指令,几声沉闷的爆炸声响起,铁丝网被炸开一个10米宽的缺口,战壕的掩体也轰然倒塌。阵内的苏军士兵被爆炸声惊醒,慌乱中拿起武器准备抵抗,但突击工兵们已冲入阵地,手中的STG-44突击步枪喷出火舌,精准射击苏军士兵。系统工兵的射击精度极高,几乎每一发子弹都能命中目标,短短5分钟内,阵内的30名苏军士兵便被全部歼灭,2号防御阵地顺利攻克,仅1名突击工兵受轻伤。
与此同时,第二组突击工兵也成功突破了4号防御阵地。他们采用了与第一组相同的战术,先解决警戒哨,再用爆破装置打开缺口,随后快速肃清阵内守军。由于情报精准,苏军的抵抗毫无章法,4号防御阵地仅用6分钟便被攻克,歼灭苏军28人,缴获轻机枪2挺、步枪25支。
攻克两个外围阵地后,3个“系统突击工兵连”汇合,沿着情报扫描标注的“隐蔽路线”(一条废弃的铁路隧道),向苏军师级指挥所推进。隧道内漆黑一片,但突击工兵们凭借夜视仪,快速前进,于凌晨5时10分抵达隧道出口,出口距离苏军指挥所仅800米,周边仅有2个苏军岗亭。
突击工兵们再次展开行动,2名士兵绕至岗亭后侧,用匕首解决了岗亭内的4名苏军士兵,其余士兵则分为两队,一队负责警戒,一队向指挥所发起进攻。苏军指挥所设在一座废弃的工厂内,外墙由砖块砌成,门口驻守着1个步兵班。突击工兵们使用火箭筒,一发炮弹便炸毁了工厂的大门,随后冲入工厂内部。此时,苏军第185步兵师的师长正在召开紧急会议,听到爆炸声后,立即下令士兵抵抗,但为时已晚。突击工兵们动作迅速,逐个房间肃清守军,师长试图从后门逃跑,被一名突击工兵当场抓获。凌晨5时30分,苏军师级指挥所被完全控制,通讯设备被全部摧毁,苏军的指挥系统彻底瘫痪。
第四节:装甲合围——比尔森的外围封锁战
就在系统突击工兵连突袭苏军指挥所的同时,中路主攻部队的装甲团与步兵营,也向比尔森外围的其他防御阵地发起了进攻。冯·维茨兰坐在指挥坦克内,通过系统通讯器,实时接收前线部队的战报,同时根据积分账户的实时变动,调整作战部署——每歼灭一名苏军士兵,积分账户便会跳动一次,截至凌晨5时30分,已累计获得战斗积分1280点。
“装甲1营,立即向苏军1号防御阵地发起进攻,注意避开阵地东侧的反坦克壕沟,从南侧迂回;步兵1营,跟随装甲1营推进,负责肃清阵内残余守军。”冯·维茨兰下达指令。装甲1营的16辆T-34/85坦克立即启动,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,坦克履带碾压着泥土,向1号防御阵地推进。苏军1号防御阵地驻守着1个步兵连,配备3门反坦克炮,试图阻挡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。
当德军坦克进入苏军反坦克炮的射程后,苏军立即开火,一发炮弹击中了德军的一辆坦克,坦克的履带被炸毁,无法继续前进。“坦克3号车受损,立即后撤维修!其余坦克,集中火力攻击苏军反坦克炮阵地!”装甲1营营长下令。15辆坦克同时转向,炮口对准苏军的反坦克炮阵地,一轮齐射后,苏军的3门反坦克炮全部被摧毁,阵内的苏军士兵顿时陷入恐慌。
此时,步兵1营的士兵乘坐装甲运兵车,抵达阵地前沿,下车后立即向苏军阵地发起冲锋。苏军士兵虽顽强抵抗,但缺乏重型武器,无法抵挡德军的进攻。德军坦克在前方开路,步兵在后方跟进,逐一肃清战壕内的苏军士兵。战斗持续了25分钟,苏军1号防御阵地被攻克,歼灭苏军110人,俘虏35人,缴获步枪120支、轻机枪6挺,获得战斗积分1850点(含连长100点、排长30点×3)。
与此同时,西路的贝尔曼中校也率领迂回部队,向比尔森西侧的补给线发起了进攻。苏军的补给线沿一条公路布设,共有30辆卡车,负责向比尔森城内输送粮食与弹药,周边驻守着1个步兵排。贝尔曼中校下令骑兵营从两侧迂回,反坦克连在公路两端设防,切断苏军的退路。
骑兵营的士兵骑着战马,快速前进,于凌晨6时抵达公路两侧的树林中。当苏军补给车队进入伏击圈后,贝尔曼中校一声令下,骑兵营的士兵立即冲出树林,向苏军卡车发起进攻。苏军步兵排试图抵抗,但骑兵的冲击力极强,很快便被击溃。反坦克连则击毁了公路两端的2辆苏军卡车,封锁了公路出口。苏军补给车队的司机见状,纷纷试图弃车逃跑,但大多被骑兵抓获。此次战斗,共缴获苏军卡车30辆、粮食50吨、弹药1200单位,歼灭苏军45人,获得战斗积分580点。
东路的米勒少校也按计划发起了佯攻。他下令迫击炮连向苏军5号防御阵地进行覆盖式轰击,同时让步兵营的士兵向阵地发起冲锋,但在距离阵地200米处便停止推进,仅用步枪进行零星射击。苏军5号防御阵地驻守着1个步兵连,误以为德军要全力进攻,立即向师级指挥所请求支援,但此时指挥所已被德军控制,通讯中断。苏军士兵只能顽强抵抗,却不知自己已陷入德军的牵制陷阱,为中路部队与西路部队的进攻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截至上午10时,比尔森外围的6个防御阵地已被德军攻克5个,仅剩6号防御阵地仍在苏军手中,且比尔森与外界的3条补给线路已被全部切断,守军陷入“无指挥、无补给”的困境,合围之势正式形成。
第五节:巷战攻坚——积分补给的即时支援
5月22日,比尔森战役进入第三天,德军已突破外围防线,进入城内,巷战正式打响。比尔森老城区街道狭窄,房屋密集,苏军士兵利用房屋、墙角、下水道等隐蔽地点,向德军发起突袭,德军的装甲部队在巷战中难以施展,进攻速度明显放缓,伤亡也逐渐增加。
上午9时,中路部队的步兵2营在进攻一条商业街时,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。苏军士兵占据了街道两侧的多栋楼房,在楼顶、窗户、阳台设置了射击点,MG-42机枪的子弹从各个方向射来,德军士兵被迫躲在墙角,无法前进。步兵2营营长立即向冯·维茨兰请求支援:“营长,我们在商业街遭遇苏军顽强抵抗,已伤亡23人,弹药即将耗尽,请求补充弹药与兵力!”
冯·维茨兰接到请求后,立即查看积分账户——截至此时,累计获得领土积分24000点(2天)、战斗积分18600点,扣除此前的消耗,剩余积分59250点。他毫不犹豫地做出决策:1. 兑换10000发STG-44子弹、5
第十五章:积分狂潮与三面烽烟
(承接上文)00枚81mm迫击炮弹、3箱急救药品,消耗积分1000+100+24=1124点;2. 兑换2个“系统步兵班”,消耗积分2400点+40单位人力,要求10分钟内投放至步兵2营所在的商业街后侧。
指令下达后,系统立即响应。10分钟后,步兵2营后侧的空地上,两道白光闪过,2个“系统步兵班”的士兵与兑换的物资精准投放到位。这些系统步兵刚落地,便迅速与步兵2营汇合,班长主动向步兵2营营长汇报:“报告长官,系统步兵班1、2号已抵达,随时待命!”
步兵2营营长立即调整战术:“系统步兵班1号,负责攻占街道左侧的3栋楼房,清除楼顶与窗户的苏军射击点;系统步兵班2号,负责右侧3栋楼房;我营剩余士兵,待射击点清除后,发起正面冲锋!”
系统步兵班迅速行动,他们携带的夜视仪在楼房阴影中依旧能清晰视物,动作灵活如猎豹。1号班的3名士兵先投掷烟雾弹,在街道左侧形成一道烟幕,掩护其余士兵攀爬楼房——他们使用特制的攀爬绳,仅用30秒便登上一栋楼房的二楼,踹开窗户后,精准射击屋内的2名苏军士兵,随后逐层肃清,5分钟内便控制了3栋楼房,清除苏军射击点8个,歼灭苏军15人。
右侧的2号班采用同样战术,仅用4分半钟便控制了右侧楼房,歼灭苏军12人。随着两侧射击点被清除,德军步兵2营发起正面冲锋,士兵们依托房屋掩护,逐户推进,STG-44突击步枪的枪声与手榴弹的爆炸声在商业街回荡。至上午11时,商业街的苏军全部被肃清,共歼灭苏军68人,俘虏22人,步兵2营仅新增伤亡11人,积分账户则新增战斗积分950点(含1名苏军排长)。
巷战中,类似的“积分即时补给”场景不断上演。下午3时,西路部队在进攻比尔森火车站时,遭遇苏军的反坦克小组伏击,2辆装甲运兵车被击毁,士兵伤亡18人,进攻陷入停滞。贝尔曼中校立即向冯·克劳斯请求支援,冯·克劳斯当即兑换1个“系统反坦克排”(配备6具“铁拳”40火箭筒、2门75mm反坦克炮)与2箱急救药品,消耗积分4500点+16点。系统反坦克排抵达后,迅速锁定苏军反坦克小组的位置,用反坦克炮摧毁了苏军的2个伏击点,随后配合步兵部队发起进攻,仅用1小时便攻克火车站,歼灭苏军42人,缴获反坦克火箭筒4具,彻底切断了苏军最后的撤退通道。
第六节:比尔森投降——兵工厂的完整接收
5月24日清晨,比尔森战役已进入第四天。经过三天的激战,苏军第185步兵师仅剩约1200人,且分散在城内的几个角落,缺乏粮食、弹药与医疗补给,士气低落;捷克共产党民兵更是无心恋战,已有数百人偷偷向德军投降。苏军临时指挥官(原师参谋长,师长被俘后接任)意识到,继续抵抗已无意义,若顽抗到底,只会导致全军覆没。
上午10时,苏军临时指挥官派出一名副官,举着白旗,前往德军中路部队指挥部,请求谈判投降。冯·维茨兰立即将情况汇报给冯·克劳斯,冯·克劳斯下令:“接受投降,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:第一,所有苏军士兵放下武器,集中到指定区域,不得携带任何武器与通讯设备;第二,确保斯柯达兵工厂的所有设施、设备与库存物资完好无损,若有故意破坏行为,立即停止投降谈判,全力进攻。”
上午11时,投降谈判在比尔森市政厅举行。苏军副官传达了临时指挥官的意愿,表示愿意接受德军的投降条件,同时请求德军善待被俘士兵与城内市民。冯·维茨兰代表德军,与苏军副官签订了投降协议,约定下午2时,苏军剩余部队在比尔森市中心广场集中投降。
下午2时,苏军剩余的1200名士兵,在临时指挥官的带领下,手持武器,列队走进市中心广场。他们面色憔悴,衣衫褴褛,不少人还带着伤口,眼神中充满了疲惫与绝望。在德军士兵的监督下,苏军士兵逐一放下武器,将步枪、机枪、火箭筒等整齐地堆放在广场中央,随后按照德军的指令,前往指定的战俘营。
投降仪式结束后,冯·克劳斯立即下令组建“兵工厂接收小组”,由系统筛选的技术人员与德军军官组成,前往斯柯达兵工厂进行接收。当接收小组抵达兵工厂时,兵工厂的捷克技术工人已在门口等候——他们大多不愿被苏军控制,对德军的到来虽有警惕,但更希望兵工厂能尽快恢复生产,保住自己的工作。
接收小组按照系统提供的“兵工厂盘点清单”,对兵工厂的设施、设备与物资进行逐一核对。斯柯达兵工厂的核心设施完好无损,包括2条坦克生产线、3条重炮组装线、5条步枪生产线,以及大量的加工机床与检测设备;库存物资更是丰富,包括钢材8000吨、稀有合金500公斤、半成品坦克12辆、重炮24门、步枪5000支,以及大量的弹药原材料。
接收小组还发现,兵工厂内有120名资深技术工人,他们熟悉各种武器的生产流程,是宝贵的人力资源。冯·克劳斯得知后,立即下令:“为这些技术工人提供优厚待遇,月薪提升至战前的1.5倍,确保其家属的生活安全,同时启动兵工厂的生产准备工作,3天后恢复步枪与机枪的生产,1周后恢复重炮生产。”
比尔森战役的胜利,不仅让冯·克劳斯获得了重要的工业基地,还积累了丰厚的积分——截至战役结束,累计获得战斗积分42800点(含歼灭苏军4800人、击毁坦克12辆、卡车56辆、火炮32门),加上4天的领土积分4800点,扣除战役期间的积分消耗38634点,剩余积分57966点。
第七节:北线告急——苏军重型坦克的碾压式进攻
比尔森战役胜利的喜悦尚未在德军中完全蔓延,北线便传来紧急战报。5月26日凌晨,冯·克劳斯的系统界面突然弹出“敌军大规模动向预警”,情报显示:苏联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主力,在德累斯顿方向完成休整后,调集第2近卫集团军(配备第6近卫坦克军,含120辆IS-2“斯大林”重型坦克、240辆T-34/85中型坦克),共约15万人,向布拉格以北的德军防线发起猛攻,矛头直指布拉格。
北线防线由贝尔曼中校指挥,下辖2个步兵师、1个反坦克旅,共约18000人,配备反坦克炮48门、“铁拳”火箭筒800具、坦克36辆(多为缴获的轻型坦克)。面对苏军的绝对优势兵力与重型坦克,德军防线瞬间承受巨大压力。
上午7时,苏军第6近卫坦克军的先头部队,抵达德军北线的第一道防线——莱比锡以西的“黑森林阵地”。苏军的IS-2重型坦克率先发起进攻,这种坦克重达46吨,配备122mm主炮,正面装甲厚度达160mm,德军的75mm反坦克炮根本无法击穿其正面装甲,只能攻击坦克的侧装甲与履带。
“反坦克1连,集中火力攻击苏军坦克的履带!步兵连,利用战壕掩护,用‘铁拳’火箭筒攻击坦克侧后方!”贝尔曼中校下达指令。德军反坦克炮立即开火,一发炮弹击中了一辆IS-2坦克的履带,坦克顿时停在原地,但苏军后续的坦克迅速跟进,122mm主炮的炮弹呼啸而至,德军的2门反坦克炮瞬间被炸毁,炮手全部牺牲。
苏军步兵则跟随坦克推进,在坦克的掩护下,向德军战壕发起冲锋。德军士兵虽顽强抵抗,用步枪、机枪与手榴弹反击,但苏军的火力过于密集,加上重型坦克的压制,德军的伤亡不断增加。至上午10时,“黑森林阵地”的德军已伤亡3200人,反坦克炮损失18门,防线出现多处缺口,贝尔曼中校被迫下令部队后撤至第二道防线——“易北河支流阵地”,同时向冯·克劳斯紧急求援。
冯·克劳斯接到求援后,立即查看积分账户——当前剩余积分57966点,加上2天的领土积分24000点,总积分81966点。他深知,北线若被突破,苏军将直逼布拉格,届时自己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。因此,他果断决定,将大部分积分投入北线防御,确保防线稳固。
第八节:积分筑墙——北线防御的紧急补强
针对北线的危急局势,冯·克劳斯制定了“积分紧急补强计划”,从武器、兵力、后勤三个维度,为北线部队提供支援,用积分筑起一道“钢铁防线”。
首先是武器支援。冯·克劳斯深知,苏军的IS-2重型坦克是北线最大的威胁,必须配备能击穿其装甲的武器。他在积分兑换列表中找到“系统优化88mm高射炮”(可兼作反坦克炮,穿甲能力远超常规75mm反坦克炮,有效射程2000米),每门炮需1200点积分,配备4人系统炮兵组(需50点积分+8单位人力)。他当即兑换30门“系统优化88mm高射炮”与对应的30个系统炮兵组,消耗积分(1200+50)×30=37500点+240单位人力。
兑换完成后,冯·克劳斯立即启动2次“72小时短期后勤通道”,将30门高射炮与炮兵组,分别投送至北线第二道防线的10个关键阵地(每个阵地3门炮),仅用1小时,所有武器与人员便全部抵达。系统炮兵组经验丰富,抵达后立即架设高射炮,调整炮位,校准射程,短短20分钟便完成战斗准备。
下午2时,苏军第6近卫坦克军的先头部队推进至“易北河支流阵地”,15辆IS-2重型坦克率先发起进攻。德军阵地的30门88mm高射炮同时开火,“轰隆、轰隆”的炮声震耳欲聋,一发穿甲弹精准击中一辆IS-2坦克的正面装甲,装甲瞬间被击穿,坦克内部发生爆炸,炮塔被掀飞。短短10分钟内,德军便击毁苏军IS-2重型坦克8辆、T-34/85中型坦克12辆,苏军的进攻势头被瞬间遏制。
其次是兵力补充。北线部队经过“黑森林阵地”的激战,伤亡惨重,2个步兵师仅剩约12000人,多个步兵连已不足满编。冯·克劳斯兑换了15个“系统步兵班”、5个“系统反坦克班”,消耗积分(1200×15)+(1500×5)=18000+7500=25500点+(20×15+25×5)=300+125=425单位人力。这些系统部队通过“短期后勤通道”投送至北线后,立即补充到各步兵连,迅速恢复了部队的战斗力。
在“易北河支流阵地”的后续战斗中,系统步兵班凭借高超的战术配合,与苏军步兵展开激战。1个系统步兵班在面对苏军1个步兵排的进攻时,利用战壕与房屋掩护,交替射击、迂回包抄,仅用15分钟便歼灭苏军30人,自身无一人伤亡,极大地提振了北线德军的士气。
最后是后勤支援。北线部队的弹药与燃油消耗巨大,若后勤补给跟不上,防线迟早会被突破。冯·克劳斯兑换了500吨燃油、100000发STG-44子弹、10000枚81mm迫击炮弹,消耗积分(10×500)+(5×100)+(20×100)=5000+500+2000=7500点。同时,他启动“标准化后勤管理”科技的加速研究(原本剩余研究时间5天),消耗10000点积分,让该科技即时完成。
“标准化后勤管理”科技激活后,北线的后勤运输效率提升50%,物资运输时间缩短,损耗率从15%降至5%。至5月28日,北线部队的弹药与燃油储备已恢复至战前水平,为后续的长期防御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第九节:西线博弈——极限施压逼退美军
就在北线与苏军激战正酣时,西线传来新的警报。5月29日,德军侦察部队发现,美军第3装甲师的前锋部队(下辖1个装甲骑兵营、2个步兵连,配备36辆谢尔曼坦克、24辆装甲运兵车),越过了美、德双方此前心照不宣的“分界线”(易北河支流),占领了卡罗维发利三角地带的3个前沿小镇——圣瓦茨拉夫、克拉托维、多马日利采。
美军的突然行动,让冯·克劳斯陷入三面受敌的绝境。他立即召集参谋团队分析美军意图:是趁德军北线激战、兵力空虚,趁机扩大地盘?还是仅仅试探德军的战斗力与反应速度?无论美军意图如何,若不及时应对,西线很可能爆发大规模冲突,届时德军将同时面对苏、美两大巨头的进攻,后果不堪设想。
经过反复权衡,冯·克劳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对美军采取“极限施压”策略,既展示德军的战斗力,又释放“愿意保持中立”的信号,迫使美军后撤。
首先,他抽调了唯一的预备队——刚刚用积分兑换组建的“元首卫队”装甲营。这个装甲营由1个系统坦克连(配备12辆虎式改进型坦克,需50000点积分+50单位人力)、2个系统装甲步兵连(配备24辆装甲运兵车,需8000×2=16000点积分+120单位人力)组成,总兵力约800人,装备精良,战斗力极强,是冯·克劳斯手中的“王牌部队”。
5月30日上午,“元首卫队”装甲营奉命开赴卡罗维发利三角地带,在美军占领的圣瓦茨拉夫小镇外围,举行了一场公开的实弹演习。12辆虎式改进型坦克一字排开,主炮对准空旷地带,一轮齐射后,地面被炸出一个个巨大的弹坑;装甲步兵连的士兵则展开战术演练,快速突击、火力掩护、阵地防御等动作一气呵成,展现出极高的战斗素养。
美军第3装甲师的前锋指挥官通过望远镜看到演习场景后,脸色凝重——他没想到德军竟有如此精锐的装甲部队,且装备的坦克看起来比美军的谢尔曼坦克更为先进,若强行冲突,美军未必能占到便宜。
与此同时,冯·克劳斯通过秘密渠道(此前策反的美军通讯兵),向美军第3装甲师师长传递了一条信息:“贵军越过‘分界线’的行为,已对我军防线造成威胁。当前我军虽集中主力抵御苏军,但仍有能力应对西线的任何挑战。任何试图趁我军与俄国人交战之机扩大地盘的行为,都将被视为宣战,我有能力在崩掉门牙之前,先让觊觎者血流成河。若贵军能撤回‘分界线’以内,保持中立,我方可默许贵军在目前控制线内的存在,互不侵犯。”
这条信息软硬兼施,既展示了德军的底气,又给了美军台阶下。美军高层接到汇报后,立即召开紧急会议——他们认为,此时与德军开战,不仅会造成巨大伤亡,还会让苏军趁机突破德军北线防线,扩大在中欧的势力范围,不符合美军的战后战略布局。最终,美军高层下令:“前锋部队立即撤回‘分界线’以内,恢复原接触线,暂时保持中立,密切关注德军与苏军的战局变化。”
5月31日下午,美军第3装甲师的前锋部队撤出卡罗维发利三角地带的3个小镇,退回“分界线”以西。西线的危机,以冯·克劳斯的“极限施压”策略成功化解。
第十节:僵局中的新生——系统军团的雏形
至6月初,北线与东线的战局逐渐趋于稳定。北线,在积分补强的“钢铁防线”与系统部队的支撑下,德军成功阻滞了苏军第2近卫集团军的进攻,双方在“易北河支流阵地”形成对峙;东线,冯·维茨兰指挥的机动部队,利用山林地形,不断用积分兑换的炸药破坏苏军交通线,迟滞了苏军从摩拉维亚方向西进的步伐,苏军虽仍在发起小规模进攻,但已无力形成合围之势。
冯·克劳斯虽暂时无力发起反推,但成功守住了以布拉格、比尔森为核心的基本盘,控制区面积稳定在42000平方公里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这一轮“南攻北防西博弈”,积分系统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致,德军的兵力结构与战斗力发生了质的变化。
首先是积分积累与科技突破。截至6月5日,冯·克劳斯的积分账户累计结余45000点(含每日12000点领土积分、战斗积分,扣除防御与兑换消耗);同时,他投入10000点积分,加速完成了【中级装甲战术】科技的研究(原本剩余研究时间6天),该科技激活后,德军装甲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提升40%,坦克的命中率与机动性显著增强;此前激活的
第十五章:积分狂潮与三面烽烟
(承接上文)【标准化后勤管理】科技,更是让德军的物资调配效率大幅提升,无论是北线的弹药补给,还是东线的燃油输送,都能以最快速度抵达前线,彻底摆脱了此前“补给滞后于战局”的困境。
其次是兵力结构的优化升级。经过比尔森战役的补充与北线、东线的补强,德军总兵力维持在88000人,但“系统部队”的比例从最初的不足5%,提升至22%——其中包括3个系统突击工兵连、30个系统炮兵组、15个系统步兵班、5个系统反坦克班,以及核心的“元首卫队”装甲营。这些系统部队虽数量不算最多,却成为了军队的“中坚力量”:防守时,他们是顶住苏军猛攻的“钢铁钉子”,在“易北河支流阵地”,1个系统炮兵组凭借88mm高射炮,单日击毁苏军坦克12辆;进攻时,他们是撕开敌军防线的“尖刀”,比尔森巷战中,系统步兵班的推进速度是常规步兵班的1.5倍,伤亡率却仅为常规部队的1/3。
为了进一步强化系统部队的战斗力,冯·克劳斯还下令,以系统部队为骨干,对常规部队进行“战术培训”。系统士兵凭借丰富的战场经验与标准化的战术动作,向常规士兵传授巷战技巧、反坦克战术与协同作战方法——例如,如何利用地形隐蔽接近苏军坦克、如何配合反坦克武器攻击装甲薄弱部位、如何在通讯中断时保持战术联动。经过一周的培训,常规部队的战斗力提升显著,在东线的一次防御战中,1个经过培训的常规步兵连,成功击退了苏军1个加强连的进攻,自身伤亡仅为此前的一半。
最后是控制区的“积分-生产”联动建设。冯·克劳斯下令,在布拉格、比尔森等核心城市,建立“积分物资中转中心”,将积分兑换的即时物资(燃油、弹药、药品)与实体工厂生产的装备、粮食进行整合调配,确保每一份资源都能精准投入战场或生产环节。同时,他在每个被占领的城镇,设立“治安与积分采集点”,由系统筛选的行政人员负责管理,一方面肃清游击队、维护治安,确保领土稳定产生积分;另一方面统计当地的人力、矿产资源,为积分兑换系统部队、扩大生产提供支撑。
此时的冯·克劳斯,站在布拉格城堡的战术地图前,手指划过代表系统部队的金色光点——这些光点分布在北线防线、比尔森兵工厂与西线接触线,如同镶嵌在德军阵营中的“宝石”,闪耀着强悍的战斗力。地图上,红色的苏军、浅蓝色的美军与蓝色的德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,局势依旧紧张,但冯·克劳斯心中已没有了最初的焦虑。
他很清楚,自己手中的积分系统,已不再是单纯的“补给工具”,而是打造全新军队的“基石”;那些系统部队,也不再是孤立的“精锐小队”,而是正在凝聚成“系统军团”的雏形。下一次风暴来临之时,他将不再依赖旧帝国的残破遗产,而是率领这支融合了积分优势与系统战力的新军,在中欧的战场上,与苏美两大巨头展开真正的较量。
本章结语(数据精细化版)
1. 已占领区域:总面积约42,000平方公里,其中稳固控制区域40,500平方公里(含捷克波西米亚地区核心区域38,200平方公里、布拉格周边卫星城镇1,300平方公里、比尔森及周边工业区1,000平方公里),临时控制区域1,500平方公里(北线“易北河支流阵地”前沿缓冲带、东线山林警戒区);占捷克斯洛伐克战前领土面积(约79,000平方公里)的53.2%,占世界总面积(约1.49亿平方公里)的0.0282%;控制区常住人口约182万人,其中劳动力人口(18-45岁)75万人,可直接征召兵源28万人,为后续兵力扩张提供充足人力基础。
2. 总兵力:总计89,000人(此前统计88,000人,含比尔森战役后补充的1,000名捷克志愿兵),兵力结构优化显著,具体编制与构成如下:
– 常规部队:70,420人(占比79%),含6个步兵师(每师1.1万-1.3万人,总计6.8万人)、1个常规装甲营(配备缴获T-34/85坦克24辆、人员1,420人)、1个后勤旅(人员1,000人);常规部队配备STG-44突击步枪3.8万支、MG-42机枪2,100挺、75mm反坦克炮30门、“铁拳”火箭筒6,200具、迫击炮156门。
– 系统部队:18,580人(占比21%),含“元首卫队”装甲营(800人,12辆虎式改进型坦克、24辆装甲运兵车)、3个系统突击工兵连(1,080人)、30个系统炮兵组(1,200人,30门88mm高射炮)、15个系统步兵班(180人)、5个系统反坦克班(125人)、系统技术与行政人员15,200人(负责兵工厂生产、积分物资管理、情报分析);系统部队配备专属武器装备,如巷战专用消音步枪、高精度反坦克炮、加密通讯设备等,装备完好率100%,无需额外维护。
3. 系统资源(含积分):
– 人力:18,500单位(每单位对应1名可直接调配的劳动力,其中兵工厂技术工人7,000单位、后勤运输人员6,500单位、行政与情报人员5,000单位),每日可新增人力单位300-500单位(来自控制区人口动员)。
– 石油:4,200单位(每单位1吨,其中布拉格储备库1,800单位、比尔森储备库1,500单位、北线前线储备库900单位),每日消耗约150单位(常规作战状态),可通过积分兑换(10点/吨)或比尔森炼油厂生产(每日生产80吨)补充。
– 弹药:9,500单位(每单位含STG-44子弹1000发+MG-42子弹500发+迫击炮弹10发+手榴弹50枚),其中步枪子弹5,890单位、机枪子弹2,375单位、炮弹及手榴弹1,235单位;每日可通过兵工厂生产1,200单位,通过积分兑换500单位(按需调整)。
– 钢铁:11,000单位(每单位1吨,其中布拉格钢铁厂储备4,500单位、比尔森兵工厂库存5,000单位、北线工事建造储备1,500单位),每日可通过控制区铁矿开采与冶炼生产600单位,主要用于武器制造与防御工事建设。
– 稀有材料:2,300单位(每单位10公斤,含铜、钨、铬等,其中比尔森兵工厂库存1,200单位、积分兑换储备800单位、精密零件加工消耗储备300单位),85%用于生产88mm高射炮炮弹、坦克装甲与通讯设备,15%用于系统部队装备维护。
– 战略积分:每日自动产出12,000点(来自42,000平方公里稳固控制区,临时控制区无产出),当前结余45,000点;积分消耗记录清晰,其中比尔森战役消耗38,634点、北线防御补强消耗80,500点、系统部队组建消耗66,000点,累计获得积分230,134点(含领土积分180,000点、战斗积分50,134点)。
4. 关键战果与后续态势:
– 比尔森战役:历时4天,歼灭苏军4,800人(含1名师长、3名营长、12名连长),俘虏1,520人,击毁坦克12辆、卡车56辆、火炮32门,缴获兵工厂核心设施23处、各类物资折合系统资源8,500单位,获得战斗积分42,800点,完全掌控斯柯达兵工厂,实体军工产能提升50%。
– 北线防御:抵御苏军15万人(含120辆IS-2重型坦克)的猛攻,歼灭苏军12,500人,击毁重型坦克48辆、中型坦克96辆、火炮68门,自身伤亡6,800人,成功守住“易北河支流阵地”,与苏军形成对峙。
– 西线博弈:以“元首卫队”装甲营为威慑,配合外交施压,逼退美军第3装甲师前锋部队,恢复原接触线,美军短期内武力干预概率降至35%以下,为德军争取到稳定的西线环境。
– 后续目标:利用45,000点结余积分,再组建2个系统步兵营与1个系统反坦克连,提升防线战力;加速比尔森兵工厂产能释放,30天内实现坦克生产线运转,60天内形成1个完整装甲师的装备供应能力;持续积累积分,解锁“系统坦克车组”兑换权限,推动“系统军团”进一步成型,应对苏美可能发起的大规模决战。
本章节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