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文学
文笔好口碑佳网文推荐

第2章

连续几天的激烈攻防,使得第七十四军的防线如同被反复锻打的铁块,虽然布满了伤痕,却也变得更加凝实。俞济时推行的那些“细枝末节”的改进,开始在残酷的消耗战中显现出效果。

加深、加固并增加了防炮洞和拐角的交通壕,使得士兵们在鬼子炮击时的生存率有所提升。虽然依旧无法完全抵御重炮的直接命中,但至少减少了破片和冲击波的杀伤范围。士兵们蜷缩在相对安全的防炮洞里,听着外面地动山摇的爆炸,感受着泥土簌簌落下,心中对那位醒来后似乎变得“不太一样”的军座,多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信赖。

集中使用的机枪火力点,不再是鬼子步兵可以轻易拔除的目标。它们往往被设置在经过巧妙伪装和强化的工事内,射界开阔,并且有预备阵地。当鬼子的“猪突冲锋”接近时,交叉的火舌会突然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喷出,将冲锋队形割裂。而那几个由张铁柱亲自挑选、并用有限弹药“喂”出来的特等射手(俞济时暂时称之为“冷枪组”),也开始零星地取得战果。他们潜伏在阵地前沿的弹坑或废墟里,用中正式步枪或者缴获的三八式,耐心地寻找着有价值的目标——挥舞军刀的鬼子小队长、操作掷弹筒的兵曹、甚至是偶尔露出身影的炮兵观察员。虽然每个冷枪组一天可能只开一两枪,但那种不知会从何处射来的精准子弹,给鬼子基层军官和技术兵种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,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其进攻组织。

然而,实力的差距并非靠战术微调就能完全弥补。小鬼子的炮火依旧占据绝对优势,他们的步兵单兵素质和班组协同战术也明显高出一筹。第七十四军的伤亡数字仍在不断攀升,各团、营的建制被打乱又重组,许多连排长牺牲,只能由老兵或者军士火线代理。

俞济时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指挥和巡视中。他强迫自己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压力,适应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和硝烟,适应耳边不断传来的伤亡报告。他脸上的稚气(属于原来那个现代青年的)在快速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疲惫、坚毅和冷峻的神情。他学会了在炮声中分辨出不同口径火炮的落点,学会了从地图上的符号推演战场态势,也学会了在面对各级军官时,用最简洁有力的语言下达命令。

这天下午,鬼子的进攻稍歇,战场出现了难得的短暂宁静。俞济时在张铁柱和几名警卫的护卫下,再次来到了压力最大的58师174旅防线,这里由348团和347团共同防守,面对的是片野联队主力的反复冲击。

他首先见到了348团团长陆胜。短短几天,陆胜仿佛苍老了十岁,眼窝深陷,胡子拉碴,但眼神里的那团火却燃烧得更加炽烈。他向俞济时汇报了部队的现状:全团还能战斗的人员已经不足八百,弹药,尤其是手榴弹和迫击炮弹消耗巨大,急需补充。

“军座,您看,”陆胜指着阵地前方一片焦土,“鬼子每次进攻前,都用炮火犁一遍,我们的表面工事基本都被摧毁了。现在全靠弟兄们躲在交通壕和防炮洞里,等炮火延伸,再冲出来占领射击位置。可就是这样,每次鬼子的步兵冲到跟前,我们还是得靠手榴弹和刺刀才能把他们打下去。”

俞济时沉默地看着那片被炸得松软、几乎看不到任何完整植被的土地,点了点头。他注意到阵地上的士兵们,虽然疲惫,但眼神不再像最初那样带着绝望和麻木,而是多了一种习惯性的警惕和一种被战火磨砺出的凶狠。

“你们打得很好,非常顽强。”俞济时肯定道,“工事的改进起到了作用,冷枪组也报告说你们提供了很好的掩护和指示。弹药的问题,我已经催促孙团长了,最迟今晚会给你们送上来一批。现在,带我去看看伤员安置的地方。”

在阵地后方一个相对安全的洼地,利用自然坡坎和简单加固的猫耳洞,设立了团里的临时救护所。条件极其简陋,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和消毒药水(主要是珍贵的磺胺粉稀释液和烧开的盐水)的味道。几名医护兵忙碌地穿梭其间,为伤员进行包扎、固定,甚至进行一些简单的清创手术。

野战医院院长苏婉清也在这里,她挽着袖子,手上沾满了血污,正亲自为一个腹部中弹的士兵处理伤口。她的脸色苍白,但动作稳定而迅速。

看到俞济时过来,苏婉清只是抬头看了一眼,点了点头,便又继续投入到抢救中。俞济时没有打扰她,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。他看到那些缺胳膊少腿、浑身缠满绷带的年轻士兵,听到他们因剧痛而发出的压抑呻吟,心脏再次像被针扎一样刺痛。这就是战争的代价,活生生的,血淋淋的。

“苏院长,这里最多能容纳多少伤员?药品还够支撑多久?”等到苏婉清暂时忙完一段落,俞济时才上前低声询问。

苏婉清用胳膊擦了擦额头的汗水,声音带着疲惫的沙哑:“回军座,这里最多只能临时处置一百多名重伤员,条件太差,很多需要手术的只能简单处理后尽快后送。药品……磺胺已经快用完了,主要是用来控制感染,止血粉和绷带也严重不足。很多伤员……其实伤不算太重,但因为感染或者失血过多……”她没有说下去,但眼神里的无奈和悲痛说明了一切。

俞济时紧皱着眉头。医疗资源的匮乏,是这个时代中国军队普遍面临的难题,他暂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。“我知道了。我会再想办法从上面争取一些药品。你们辛苦了,尽最大努力抢救每一个弟兄。”

离开348团阵地,俞济时又去了相邻的347团。团长程智的情况比陆胜稍好,但同样损失惨重。在视察347团一处前沿机枪阵地时,俞济时发现了一个细节:这处设置在小高地反斜面的重机枪阵地,构筑得相当巧妙,不仅射界良好,而且利用地形和植被进行了很好的伪装,阵地前还有设置了绊索的手榴弹作为简易警报装置。

“这个机枪阵地是谁负责构筑的?”俞济时问道。

程智立刻叫来了一个脸上还带着稚气,但眼神沉稳的年轻中尉:“报告军座,是我团二营一连三排排长,赵大河。”

俞济时看着这个名叫赵大河的年轻军官,印象中似乎是51师151旅直属营的营长,看来是同名同姓,或者是资料记录有误?他暂时压下疑问,问道:“赵排长,这个阵地是你设计的?”

赵大河立正敬礼,声音洪亮:“报告军座!是卑职和排里的弟兄们一起弄的!我们排里有个弟兄以前是猎户,最会利用地形打埋伏,我就让他帮着看了地方。这反斜面,鬼子的直射炮火不容易打到,又能控制前面那片开阔地。伪装是跟军座您上次下令推广的方法学的,用树枝和草皮盖着。”

俞济时点了点头,眼中露出一丝赞许。这个赵大河,是个肯动脑子的人。“很好!懂得利用地形,懂得动脑筋,这才是我们七十四军需要的军官!程团长,这个阵地可以作为范例,在你们团,甚至全旅推广。”

“是!军座!”程智连忙答应,看向赵大河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欣赏。

赵大河激动地脸色泛红,大声道:“谢军座!卑职一定多想办法,多杀鬼子!”

这个小插曲,让俞济时的心情稍微好了一些。他看到了这支部队在血火中成长的潜力,看到了基层官兵中蕴含的智慧和勇气。他需要做的,就是引导和激发这种潜力。

回到军部时,已是傍晚。参谋长陈式正迎了上来,脸色有些凝重:“军座,51师王耀武师长来了,正在里面等您。”

俞济时心中一凛。王耀武,这可是七十四军的另一根台柱子,也是国军中著名的悍将。自己这个军长,资历上并不比王耀武深多少,而且第七十四军初建,两个师之间的磨合至关重要。

走进指挥部,就看到一个身材敦实、面容刚毅、同样穿着沾满尘土军装的中年军官正站在地图前,正是第51师师长王耀武。

“佐民兄(王耀武表字),你怎么亲自过来了?前沿情况如何?”俞济时主动开口,语气尽量平和。

王耀武转过身,脸上没有什么表情,只是抬手敬了个礼:“军座。我部151旅周志道那边压力也不小,鬼子第9师团一部配合片野联队,一直在试图迂回我侧翼。不过暂时还能顶住。我过来,是想和军座商讨一下下一步的作战计划,以及……部队的伤亡和补充问题。”

俞济时请王耀武坐下,让参谋倒了水。他知道,王耀武亲自前来,绝不仅仅是商讨作战计划那么简单。部队伤亡惨重,补充兵员和弹药装备是当务之急,但资源有限,如何分配,必然涉及到两个师之间的利益。

“佐民兄有何高见?”俞济时没有绕圈子,直接问道。

王耀武喝了口水,沉声道:“军座,淞沪战局如此,委座和战区长官部的意思是持久消耗,拖住鬼子。但我们七十四军是新编部队,底子薄,经不起长时间这样消耗。我51师自开战以来,伤亡已近三成,尤其是基层军官,损失很大。弹药,特别是炮弹和手榴弹,也所剩无几。我听说,军座之前优先给58师补充了一批手榴弹?”

话语中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质问。显然,俞济时之前因为58师防线压力更大,在资源调配上的倾斜,引起了王耀武的不满。虽然同属一军,但派系和山头的影响在这个时代根深蒂固。

俞济时心中明了,这是对他这个军长权威和协调能力的考验。他面色不变,平静地说道:“佐民兄,情况确实如此。前几天,58师174旅正面是片野联队的主攻方向,防线岌岌可危,我不得不优先确保主要防御方向的稳定。否则,一旦被突破,你51师的侧翼也将暴露。这一点,希望你能理解。”

他顿了顿,观察了一下王耀武的神色,继续道:“至于伤亡和补充,我已经向战区顾长官和集团军张总司令多次发电,陈述我七十四军的困难,请求补充兵员和弹药。但目前各部都困难,补充缓慢。我们只能内部挖潜。”

“内部挖潜?”王耀武眉头微皱。

“对。”俞济时站起身,走到地图前,“第一,整合现有兵力。将伤亡过大的团、营进行合并,保留骨干,充实建制相对完整的部队。第二,提拔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和军士,火线代理军官。第三,也是我找你来要商量的事情,我们两个师,能否建立一支军直属的预备队?由军部直接掌握,用于关键区域的增援和反击。兵员可以从各师暂时富余(相对而言)的部队中抽调,或者将一些损伤较大的直属分队合并。”

建立军直属预备队,这意味着要将一部分兵力从师一级剥离出来,由军部直接指挥。这在某种程度上,会削弱师长们的权力。王耀武目光闪烁,没有立刻回答。

俞济时知道他的顾虑,补充道:“这支预备队,并非永久脱离原建制,只是在战役期间由军部统一调配。其指挥官,可以由我们共同商议任命,兵员补充和后勤保障,军部也会优先考虑。佐民兄,如今战况激烈,我们必须集中力量,形成拳头,才能在关键时刻给鬼子致命一击,或者堵住漏洞。各自为战,容易被鬼子逐个击破。”

王耀武沉默了片刻,似乎在权衡利弊。俞济时提出的理由确实符合当前战局,而且姿态也放得较低,是“商量”而非命令。他抬头看着俞济时,感觉这位比自己还年轻几岁的军座,身上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气质,更加沉稳,也更有一种……说不清的掌控欲。

“军座所言有理。”王耀武终于开口,“如今形势,确需集中使用兵力。组建军直属预备队,我原则上同意。不过,兵员抽调比例和指挥官人选,需要仔细斟酌。”

见王耀武松口,俞济时心中稍稍安定。这就是一个进步。“这是自然。具体细节,我们可以让陈参谋长和你们师的刘参谋长共同拟定一个方案。另外,关于弹药分配,我决定,从下一批补充到来的物资中,优先保障你51师151旅的防御所需,尤其是他们面对鬼子迂回的方向,绝不能有失。”

俞济时的这个承诺,算是给了王耀武一个台阶,也显示了他作为军长,并非一味偏袒58师。王耀武的脸色缓和了不少,点了点头:“多谢军座。我回去后,会督促周志道,务必守住侧翼。”

送走王耀武后,俞济时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。处理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资源分配,有时候比面对鬼子进攻还要耗费心神。但他知道,这是必经之路。只有将第七十四军真正拧成一股绳,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。

夜里,小鬼子的骚扰性炮击依旧断续进行。俞济时没有休息,他伏在案头,借着昏暗的煤油灯,亲自起草一份给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电报。电报中,他详细汇报了第七十四军连日来的战果和巨大伤亡,再次强烈请求补充兵员、武器弹药,特别是重机枪、迫击炮和药品。他用词恳切而又不失强硬,强调了第七十四军作为新锐王牌,在淞沪战场上的重要作用和面临的严峻形势,暗示若无及时补充,恐难以为继。

他知道,这种“叫苦”的电报可能会引起上峰的不快,但他必须为这支军队争取生存下去的资源。写完电报,他又找来副参谋长李瀚卿,询问关于那个347团的排长赵大河的情况。

“军座,我查了一下,51师确实有个直属营营长叫赵大河,是周志道旅长手下的人。347团这个赵大河,是另外一个,黄埔武汉分校毕业,分配到58师时间不长,打仗很勇敢,也爱动脑子。”李瀚卿回答道。

“嗯。”俞济时记下了这个名字。他需要更多像赵大河这样既有勇气又有智慧的基层军官。“通知下去,明天上午,召集各师团级以上军官,召开作战总结会议。我们要总结这几天的经验教训,进一步完善战术和工事构筑。另外,把赵大河排构筑的那个机枪阵地作为优秀案例,让工兵营派人去实地测绘,画出详图,下发各部队参考学习。”

“是,军座!”李瀚卿领命而去。

俞济时走到掩体门口,望着外面漆黑的夜空,只有远处天际偶尔被炮火映红。淞沪会战还在继续,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。但他的内心,却比刚醒来时更加坚定。他正在一步步地学习如何当好一个军长,如何带领这支军队在绝境中求生,在战火中壮大。

他知道,历史的车轮不会轻易改变,但他至少要带着更多的弟兄,杀出这片炼狱,让“抗日铁军”的威名,提前响彻在这片饱受蹂躏的土地上空。他的路,还很长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