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文学
文笔好口碑佳网文推荐

第3章

●可笑的赵良的谏言

商鞅在秦国变法,使秦人得以温饱,使秦军得以强大,但同时他也损害了既得利益者,为自己树立了很多仇敌。《史记》上记载了一件事情,据说商鞅非常尊敬一个名叫赵良的人,想要拜赵良为师,可赵良不但不同意,反而责备商鞅,他说:

“当年五羖大夫百里奚在秦国为相的时候,多劳累也不乘车,多炎热也不张伞,以道德教化百姓,使百姓淡泊名利,所以当他死后,秦国男女无不哭泣。可是现在商君你呢?你通过小人景监得以面见国君,这种行为有损名声;你不顾百姓的生计而修建新都,算不得什么功劳;您逮捕处罚太子的师傅,施用严刑峻法,必然给自己招来祸患。您不肯以道德教化百姓,反而使百姓驱从于利;你受封为商君,称孤道寡,打压贵族。《诗经》上说:‘相鼠有皮,人而无礼,人而无礼,何不遄死?’按照这种说法,您不可能长寿。”

赵良这样说,大概当时商鞅因为大权在握而变得非常骄傲(虽然他和赵良的对话倒是挺恭敬的),认为秦国的政务都必须我说了算,认为我的权柄和地位无可摇撼,所以赵良说他无法长寿,满招损,谦受益,这样下去,迟早会招来祸患。可是赵良下面的话就有点不象样了,他说:

“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,公子贾等人也对你满怀怨恨。《诗经》上说:‘得人者兴,失人者崩’。你的统治根本就不得人心啊!想想看,你每当出门的时候,后面都必须跟随十辆副车,上面装着武器,用力气大、武艺高的人陪伴你乘车,这些条件不具备,你都不敢出门。《书经》上说:‘恃德者昌,恃力者亡。’你这种状况危如晨露,随时都可能消逝,怎可期望长寿呢?你不如把封地还给国君,自己隐居起来,同时劝说秦君提拔人才,养老爱孤,教育百姓尊敬父兄,尊重有德行的人,这样你才可能生存下去。你现在贪图於商之地的富庶,贪图高官显爵,导致百姓人人怨恨,一旦秦君不在了,你还可能长保富贵吗?”

赵良分明是和贵族们一鼻孔出气,他认为商鞅打击旧贵族势力,惩罚公子虔、公孙贾他们就是“失人”,认为连百姓都会怨恨商鞅。传统史家也都认为商鞅改革速度太快了,手段太严苛了,应该对原本支撑秦国的旧贵族作一定妥协,如果这样,他就不会落个最终被车裂于市的下场。

这种想法其实是很不合乎时宜的。改革必然会触怒既得利益者,不管你改快,改慢,做多大程度的妥协,这些既得利益者都不会放过你,在他们看来,一切遵循旧法,毫无变更才是最好的政治。所谓改革速度不应过快,那是为怕引起社会的动荡,引发百姓的疑惑,而不是一定要向旧贵族做妥协,做让步。从史料记载来看,商鞅在秦国的改革并没有引起什么社会动荡,百姓们又怎会痛恨他呢?

事实上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端不在于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,而在于这利益损害得还不够,不在于处旧贵族以重刑,而在于没把他们都杀干净。商鞅很快就会因为自己的心慈手软而尝到恶果的。

赵良最后提出的建议完全是个馊主意,商鞅如果交出权力,真的去隐居了,旧贵族即日就会发起反扑,他连秦国都城都逃不出去就会被杀,根本不可能安享天年。历来的政治斗争都是如此,象范蠡、张良之类功成身退的例子所以被千古传唱,就因为是在太罕见了,并非是个人就能学样的。后来还有人劝曹操放权去隐居,被曹操一口回绝了,曹操说:“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。既为子孙计,又己败则国家倾危,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,此所不得为也!”

所以商鞅听了赵良那番话,只是冷冷一笑,并没有按照赵良所说的去做。应该说,商鞅其后的身遭惨祸,确实是由其本人性格及所施行的法令而导致的,但和赵良所言,根本完全不是一码事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