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文学
文笔好口碑佳网文推荐

第2章

周晓琳站在机场出发大厅,手指紧紧攥着齐伟的登机牌和护照。周围人声嘈杂,广播里不断播放着航班信息,她却只能听见自己急促的心跳声。

“行李都托运好了。”齐伟检查着随身背包,”相机、笔记本、充电器…应该没落什么。”

周晓琳点点头,喉咙发紧。过去几天,她帮齐伟整理行李、准备材料,忙得没时间伤感。现在一切就绪,离别的实感才突然袭来——十六天,半个地球的距离。

“到那边记得报平安。”她努力让声音听起来平常,”纽约现在几点?”

“比我们慢十三小时。”齐伟看了眼手表,”我落地应该是当地时间下午三点左右。”

那就是国内的凌晨四点。周晓琳在心里计算着时差,这意味着他们正常的作息时间几乎完全错开。

“我们可以早晚各视频一次。”齐伟似乎看出她的担忧,”我早起,你晚睡一点,总能找到重合的时间。”

周晓琳勉强笑了笑。她想起大学室友的异地恋,最后都败给了时差和疲惫。那些曾经甜蜜的情侣,渐渐从每天视频变成每周,再到每月,最后只剩下朋友圈的点赞。

“登机口开始排队了。”齐伟轻声说。

周晓琳的指甲不自觉地掐进掌心。她应该潇洒地说再见,应该笑着祝他一路顺风,应该…可所有的台词都堵在喉咙里,变成一阵酸涩。

齐伟突然将她拉入怀中。他的心跳透过羽绒服传来,又快又重,和周晓琳的频率奇妙地同步。

“等我回来。”他在她耳边说,声音低沉而坚定,”我一定会回来。”

周晓琳把脸埋在他肩头,深深吸气,想把他的气息记住——松木香混着淡淡的咖啡味,那是今早她给他煮的最后一杯咖啡。

“去吧,”她最终推开他,挤出一个笑容,”别误了飞机。”

齐伟深深看了她一眼,转身走向安检口。周晓琳站在原地,看着他的背影越来越远,在拐角处,齐伟突然回头,朝她挥了挥手,嘴角上扬,眼睛却红得厉害。

那一刻,周晓琳几乎要冲过去。但广播再次响起:”乘坐CA981航班前往纽约的旅客请尽快登机…”

她抬起手,轻轻挥了挥,然后转身,快步走向出口。眼泪已经模糊了视线,她不能让他看见自己哭。

机场大巴上,周晓琳盯着手机里齐伟发来的最后一条消息:”起飞了。记得吃午饭。”配图是他在机舱里的自拍,背景是小小的窗户和一片蓝天。

她保存了照片,设置成聊天背景。手指划过屏幕,时间显示上午十一点半——往常这个时候,她应该在公司和同事讨论午餐吃什么,而现在…

手机日历提醒突然弹出:”下午3点 《生活家》入职”。周晓琳猛地坐直。她差点忘了,今天是新工作的第一天。

回到家,周晓琳匆匆冲了个澡,换上提前准备好的藏青色套装——比平时上班正式,但不像面试时那么刻板。镜子里的自己眼睛还有些肿,她多涂了一层遮瑕膏。

“晓琳!”李桂芳在客厅喊,”吃点东西再走!”

餐桌上摆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片儿川,旁边配着几样小菜。周晓琳惊讶地发现都是她爱吃的。

“妈,你怎么…”

“你今早送完小齐就没吃东西吧?”李桂芳把筷子塞进她手里,”空着肚子怎么上班?”

周晓琳鼻子一酸。母亲平时大大咧咧,关键时刻却总是出奇地细心。

“谢谢妈。”她低头吃面,热气熏得眼睛又湿了。

周大海从书房走出来,递给她一个保温杯,”菊花茶,清火。”

周晓琳接过杯子,父亲的手温暖干燥,在她手背上轻轻按了按,什么都没说,又好像说了很多。

就连周晓阳都异常安静,只是从房间探出头说了句:”姐,加油。”然后又缩了回去。

家人的体贴让周晓琳胸口发胀。她深吸一口气,喝完最后一口汤,”我出门了。”

《生活家》杂志社位于市中心一栋老式写字楼,电梯慢得让人心焦。周晓琳站在16楼的玻璃门前,深吸一口气才推门而入。

前台小姐抬头看了她一眼,”周晓琳?林主编在会议室等你。”

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五六个人,林妍正在白板前写着什么。看见周晓琳,她点点头,”正好,找个位置坐下。”

接下来的两小时,周晓琳像被扔进了一场高强度风暴。林妍快速介绍了杂志的栏目结构、工作流程和本周截稿压力,然后一一分配任务。当叫到周晓琳名字时,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她这个新人。

“周晓琳负责’生活故事’栏目,本周要完成两篇人物专访。”林妍推过来一叠资料,”这是选题和联系人方式,周五交初稿。”

周晓琳接过资料,手心已经沁出汗水。一篇是关于退休教师义务教外来务工子女读书的故事,另一篇则是老字号酱菜厂第五代传人的坚守。

“有问题吗?”林妍问。

“没…没有。”周晓琳摇头,尽管她脑袋里塞满了问题——采访提纲怎么写?篇幅要求多少?有没有固定格式?

会议结束后,同事们三三两两离开,没人主动和她说话。周晓琳独自坐在会议室,翻看那叠资料,试图理出头绪。

“第一次都这样。”林妍的声音从门口传来,她倚在门框上,”《生活家》节奏快,没时间手把手教新人。”

周晓琳点点头,”我会尽快适应。”

“我看过你写的市场分析报告,”林妍走进来,在她对面坐下,”结构清晰,洞察独到。这也是我找你的原因——好编辑首先要有好眼光。”

“但我没做过采访…”

“那就学。”林妍站起身,”周五我要看到有血有肉的故事,不是干巴巴的问答记录。”

周晓琳回到分配给自己的工位——靠窗的小角落,电脑已经设置好,桌面上摆着一本最新期《生活家》和一张便签:”欢迎加入团队。——行政部”

她翻开杂志,仔细研究”生活故事”栏目的风格。这些文章确实特别,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能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主人公,听到他们的笑声,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。

手机震动起来,是齐伟发来的消息:”落地了。纽约在下雨。”配图是灰蒙蒙的机场跑道。

周晓琳立刻回复:”一切顺利吗?酒店远吗?”然后想起他那边是凌晨,可能正在倒时差,又补了一句:”不用急着回,先休息。”

放下手机,她强迫自己专注工作。第一个采访约在明天上午,她需要做足准备。时间在查阅资料和撰写提纲中飞快流逝,等她抬头时,办公室已经空了一半。

“还不走?”一个戴圆框眼镜的女生站在她桌前,”我是美术编辑小雨,林主编让我带你熟悉环境。”

小雨热情地介绍了茶水间、资料室和各部门位置,最后神秘地压低声音:”你知道为什么大家对你冷淡吗?”

周晓琳摇头。

“之前’生活故事’的主编调走了,大家都以为会内部提拔,结果空降了你。”小雨眨眨眼,”不过别担心,他们人不坏,只是需要时间接受。”

这个信息让周晓琳胃部一沉。她不仅是个新人,还是个”空降兵”。

回到家已经晚上九点。周晓琳精疲力尽地倒在沙发上,手机突然响起视频邀请——是齐伟。

她赶紧整理头发,接通视频。屏幕上出现齐伟疲惫却微笑的脸,背景是一个狭小的酒店房间。

“嗨,”他的声音有些卡顿,”第一天怎么样?”

“忙死了。”周晓琳把手机靠在茶几上,”你呢?时差难受吗?”

“还好,就是…”画面突然冻结,齐伟的声音断断续续,”…网络…不好…”

周晓琳调整了一下Wi-Fi,但效果不大。他们只能像上世纪电报通讯一样,一个字一个字地蹦。

“早点…休…”齐伟的话被杂音切断。

“什么?”周晓琳凑近屏幕。

“我说…你…黑眼…”然后彻底断线了。

周晓琳盯着”连接已中断”的提示,突然感到一阵难以言喻的孤独。四千公里的距离,十三小时的时差,还有不稳定的网络,这就是他们未来十六天要面对的。

她蜷缩在沙发上,眼泪无声滑落。手机又震动起来,是齐伟发来的消息:”网络太差了。想说你有黑眼圈了,早点休息。明天再试。”

周晓琳擦掉眼泪,回复:”好,你也休息。爱你。”

发完最后两个字,她的脸烧了起来。这是他们确定关系后第一次说”爱”这个字,虽然是通过文字,虽然是在这样的情况下。

第二天清晨,周晓琳被闹钟惊醒。她梦见自己在追一架起飞的飞机,却怎么也追不上。窗外天色尚暗,手机显示五点十分——纽约时间下午四点十分。

有一条齐伟发来的消息:”拍到一些不错的街景,分享给你。”后面跟着十几张照片。

周晓琳一张张点开。纽约的街道、建筑、行人,在齐伟镜头下有种特别的质感。最后一张是他站在布鲁克林大桥上的自拍,风吹乱了他的头发,笑容却比阳光还灿烂。

“真棒!”她回复,”我今天第一个采访,紧张死了。”

没想到齐伟立刻回了:”你会做得很好。记住,用你的心去听,而不只是用耳朵。”

这句话像一剂强心针。周晓琳深吸一口气,起床准备迎接挑战。

采访地点在城郊的一个社区活动中心。周晓琳提前半小时到达,发现那位退休教师——七十岁的陈奶奶——已经在给孩子们上课了。

“a、o、e…”陈奶奶的声音洪亮有力,十几个年龄不一的孩子跟着朗读,神情专注。

周晓琳站在门外,悄悄观察。她原本准备了一堆问题:为什么选择教这些孩子?遇到困难怎么办?未来有什么计划?但现在,她突然明白了齐伟的话——真正的故事不在预设的问题里,而在眼前的画面中:陈奶奶布满皱纹却神采奕奕的脸,孩子们参差不齐却充满渴望的读书声,黑板角落用粉笔画的小红花…

她掏出笔记本,开始记录看到的一切细节,那些资料上不会写、采访提纲里想不到的细节。

回公司的地铁上,周晓琳的手机再次响起。这次是林妍。

“采访怎么样?”林妍开门见山。

“很顺利。”周晓琳自信多了,”陈奶奶的故事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。”

“明天上午交初稿。”林妍说完就挂了电话。

周晓琳握紧手机。她知道自己找到了感觉——不是作为旁观者去提问,而是作为参与者去感受。这或许就是好故事的秘密,也是齐伟一直通过镜头在做的事。

晚上回到家,周晓琳迫不及待想和齐伟分享今天的收获。但看看时间,纽约才早上七点,他可能还在睡觉。她忍下冲动,打开电脑开始写稿。

写到一半,手机突然亮了。是齐伟的视频邀请。

“你起这么早?”接通后,周晓琳惊讶地问。

齐伟的背景是酒店餐厅,他面前摆着一杯咖啡,”今天论坛开幕,得早点准备。”他凑近屏幕,”你看起来比昨天好多了。”

“采访很顺利。”周晓琳兴奋地分享经过,网络今天出奇地流畅。

“我就知道你能行。”齐伟的眼睛闪闪发亮,”对了,猜猜我昨天遇到谁了?《视角》的主编莫里斯!他居然记得我三年前投过的一组照片。”

周晓琳看着屏幕里神采飞扬的齐伟,胸口涌起一股暖流。分离固然痛苦,但看到对方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,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?

“我该去会场了。”齐伟看了看表,”晚上再聊?”

“好。”周晓琳点头,”加油。”

挂断电话,她继续写稿,手指在键盘上飞舞。窗外,杭州的夜空繁星点点,而同一时刻,纽约的阳光正照耀在齐伟身上。他们相隔万里,却又通过某种奇妙的方式连接在一起。

这或许就是爱的另一种形式——不是每分每秒的相守,而是在各自的世界里努力成长,只为重逢时能看到对方眼中更好的自己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