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文学
文笔好口碑佳网文推荐
已完结小说《中国都市欲望》章节免费阅读

中国都市欲望

作者:都市欲望

字数:197944字

2025-09-23 10:29:11 连载

简介

最近非常热门的一本女频衍生小说,中国都市欲望,已经吸引了大量书迷的关注。小说的主角林薇张磊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,让读者们深深着迷。作者都市欲望以其细腻的笔触,将故事描绘得生动有趣,让人欲罢不能。

中国都市欲望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
中国都市欲望:霓虹下的初心

第一章:霓虹陷阱

晚上九点,林薇盯着电脑屏幕上未发送的辞职邮件,指尖悬在回车键上。写字楼外的霓虹灯透过百叶窗,在她办公桌的咖啡渍上投下细碎的光——那杯美式从下午凉到现在,像她在这家金融公司耗掉的三年。

“小林,王总那边的理财方案,明天上班前给我。”部门经理路过时敲了敲她的桌子,香水味混着烟味飘过来,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感。林薇点头的瞬间,手机震了震,是闺蜜发来的朋友圈:在三亚的海滩上举着鸡尾酒,配文“逃离格子间第7天”。

她猛地合上电脑。三年来,她每天计算着客户的资产增值,自己的工资却只够覆盖房租和通勤费;她帮无数人规划“理想生活”,自己却连周末睡个懒觉都成了奢望。桌角的便签纸上,她上周写的“攒够20万就辞职开画室”,被如今的加班通知盖得只剩个“画”字。

电梯里,她遇到了同部门的张磊。这个总穿定制西装的男人,正对着手机低声哄着电话那头:“宝贝再等等,等我拿下这个项目,就给你换个大点的公寓。”挂了电话,他冲林薇扯了扯嘴角,眼底却藏着疲惫:“知道吗?我每天睁眼就欠银行三万房贷,不拼怎么办?”

走出写字楼,晚高峰的车流汇成灯河。林薇站在路口,看着对面商场巨幕上的奢侈品广告,又低头摸了摸口袋里攒了半年才买下的小众品牌项链——那是她对“精致生活”仅有的执念。一阵风吹来,带着路边小吃摊的烟火气,她突然想起小时候在老家,傍晚帮妈妈收画具时,天边的晚霞比霓虹灯亮多了。

她掏出手机,给闺蜜回了条消息:“我好像,也该逃一次了。”而此时的张磊,已经坐进了客户的车里,手里拿着的项目方案上,印着“高风险高回报”的小字,像一个诱人又危险的陷阱。

第二章:假面游戏

周一的晨会,林薇最终还是删了辞职邮件。不是怂了,是昨晚收到了妈妈的消息:“你爸的体检报告出来了,医生说要定期复查,别乱花钱。”她把“开画室”的便签纸塞进抽屉最底层,换上了一副更职业化的笑容。

会议室里,王总正在夸张磊:“这次和李总谈的私募项目,多亏了张磊,咱们部门这个季度的KPI稳了!”张磊起身鞠躬,西装袖口的钻石袖扣闪了闪——林薇认出那是他上个月刷信用卡买的,就为了在客户面前“撑场面”。

散会后,张磊偷偷拉着林薇:“帮我看看这个项目的风险评估表,我总觉得李总那边有点不对劲,但王总催得紧。”林薇翻开文件,密密麻麻的条款里,藏着一个模糊的“资金投向”——她想起上周听同事说,李总的公司去年有过违规操作的记录。

“这个项目可能有问题,别轻易签。”林薇压低声音。张磊却苦笑着摇头:“我能怎么办?我和我女朋友说,这个项目成了就订婚,她已经在看婚纱了。”他顿了顿,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医院缴费单:“我妈上周查出糖尿病,每个月的药钱,比我房租还贵。”

中午休息时,林薇去楼下便利店买饭团,遇到了大学同学苏晓。这个曾经立志当记者的姑娘,如今穿着便利店的工服,正蹲在货架后整理泡面。“我辞了媒体的工作,”苏晓擦了擦汗,语气轻描淡写,“跑社会新闻时,写了篇拆迁的报道,被投诉到报社,领导让我道歉,我不干。”

林薇看着苏晓手里的饭团——和自己手里的一样,都是最便宜的金枪鱼口味。苏晓却突然笑了:“但我现在每天下班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,上周投的短篇,编辑部说要发了。”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,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故事片段,字里行间都是光。

林薇突然想起自己抽屉里的画具,落灰已经快一年了。

第三章:欲望出口

周五下午,林薇正在修改张磊的项目方案,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推开——几个穿制服的人走了进来,径直走向王总的办公室。“有人举报你们公司违规销售私募产品,请配合调查。”

整个部门瞬间炸了锅。张磊脸色惨白地冲进会议室,回来时手里攥着那份没签的合同,指尖都在抖:“幸好我没签……幸好你提醒我。”林薇看着他,突然觉得喉咙发紧——如果张磊为了“订婚”“医药费”签了字,现在会是什么下场?

下班时,王总被带走了,办公室里一片狼藉。林薇收拾东西时,抽屉里的便签纸掉了出来,“攒够20万就辞职开画室”那行字,突然变得清晰。她掏出手机,给妈妈打了个电话:“妈,爸的复查费我攒够了,另外……我想辞职开个小画室,哪怕先从线上教小朋友画画开始。”

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,传来妈妈的声音:“你小时候画的画,我都收着呢,想做就去做吧,别像我,年轻的时候总怕这怕那。”

走出写字楼,张磊在门口等她。他换了件休闲外套,没戴那对钻石袖扣,看起来轻松多了:“我刚才和我女朋友说了,订婚推迟,先把房贷还少点,她同意了,还说要和我一起攒钱。”他从包里掏出一张纸,上面是他写的“创业计划书”——不是什么大项目,就是想开个社区里的生鲜店,“至少踏实。”

路灯亮了,林薇看着张磊眼里的光,突然笑了。她想起苏晓在便利店里说的话:“欲望不是错,错的是被欲望推着走。”

回家的路上,她重新写了一封邮件,这次是“辞职申请”。发送成功的瞬间,她掏出手机,给苏晓发了条消息:“我要开画室了,以后你的小说,我来画插画吧?”

窗外的霓虹依旧闪烁,但林薇觉得,这次的光,终于照进了她心里——那不是欲望的诱惑,是自己选的路,亮得踏实。

第四章:破茧的疼

林薇的辞职申请批下来那天,部门只剩一半人——王总出事后,不少同事要么主动离职,要么被调去了其他分公司。她抱着纸箱走出写字楼时,没像预想中那样轻松,反而有点慌:银行卡里的存款,只够支撑3个月没有收入的生活,而线上画室的招生信息发出去3天,只收到2个咨询。

晚上她对着电脑整理画稿,妈妈突然打来视频电话,镜头里爸爸坐在沙发上,手里拿着她小时候的画:“你妈说你辞职搞画画了?爸不懂这些,但你要是钱不够,我这还有点退休金。”林薇赶紧摆手,笑着说“招生顺利”,挂了电话却红了眼——她其实偷偷退了之前报的线上理财课,把钱挪去买了画材。

另一边,张磊的生鲜店筹备得并不顺。找铺面时,房东临时涨了房租;联系供货商,对方嫌他订单量少,不肯给优惠。他蹲在空荡荡的铺面里,看着地上的装修图纸,突然想起以前穿西装谈项目的日子——那时虽然累,但至少收入稳定。手机震了震,是女朋友发来的消息:“我下班买了菜,晚上给你做你爱吃的红烧肉,别着急。”

苏晓的短篇发表了,却只拿到几百块稿费。她在便利店值夜班时,遇到了以前报社的同事,对方穿着光鲜的职业装,惊讶地说:“苏晓,你怎么在这?我还以为你早当自由撰稿人发大财了。”苏晓笑着递过一瓶水:“没发财,但写的都是我想写的。”同事走后,她掏出小本子,在“都市里的小人物”这个标题下,又加了一行:“他们都在用力活着,哪怕慢一点。”

第五章:微光汇聚

林薇的线上画室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正式学生——一个住在三线城市的小女孩,妈妈说孩子喜欢画画,但当地没有好的美术老师。第一次上课,小女孩拿着蜡笔,怯生生地问:“老师,我画得不好,你会骂我吗?”林薇笑着说:“我们画画不是为了画得‘好’,是为了把心里的光画出来呀。”

那天课后,小女孩的妈妈发来消息:“孩子说,这是她第一次觉得画画不用‘考100分’,谢谢你,林老师。”林薇看着消息,突然觉得心里暖暖的——以前帮客户做理财方案时,她从未有过这种“被需要”的感觉。她把这段对话截图,设成了手机壁纸。

张磊的生鲜店终于开业了。开业第一天,没什么顾客,他和女朋友站在店里,有点手足无措。直到傍晚,住在附近的阿姨路过,笑着说:“小伙子,我听小区群里说你这菜新鲜,给我来把菠菜。”慢慢的,来买菜的人多了起来——有人夸他菜干净,有人说他称重实在。关店时,虽然只赚了几十块,但张磊看着女朋友手里的记账本,第一次觉得“踏实”比“风光”更舒服。

苏晓把便利店遇到同事的经历写成了短文,发在了自己的公众号上。没想到第二天,有个出版社编辑联系她,说想看看她的长篇手稿。苏晓握着手机,在便利店的仓库里蹲了很久——她想起以前为了“选题流量”写自己不喜欢的文章时,从未有过这种心跳加速的感觉。她给林薇发了条消息:“你说的对,顺着心走,总会遇到光。”

第六章:意外的浪

林薇的线上画室渐渐有了起色,学生从2个变成了10个。她正计划着租个小工作室,突然接到医院的电话:爸爸的复查结果不太好,需要住院观察。她连夜赶回老家,看着病床上的爸爸,突然慌了神——住院费比她预想中高,而画室刚有起色,根本没多少流动资金。

她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,翻着手机里的招聘软件,手指停在以前那家金融公司的招聘信息上——岗位薪资比以前高,要是回去,爸爸的住院费就能轻松解决。就在她准备投简历时,手机震了震,是线上画室的学生们发来的消息:“林老师,我们知道你家里有事,这是我们凑的一点心意”“老师别担心,我们可以等你回来上课”。

张磊的生鲜店刚稳定下来,就遇到了难题:隔壁开了家连锁超市,菜价比他低,还能送货上门。他的顾客渐渐少了,每天的营业额连房租都快不够付。女朋友看着他愁眉苦脸的样子,突然说:“要不我们试试送菜上门?就针对小区里的老人,他们腿脚不方便,我们可以帮他们挑新鲜的菜,还能顺便帮着倒垃圾。”

张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在小区群里发了消息。没想到第二天,就有好几个老人联系他——有阿姨说“小伙子实在,我信得过”,有大爷说“超市的菜是便宜,但没人帮我挑嫩的”。那天,张磊骑着小电驴,给5户老人送了菜,虽然累,但收到老人递来的热茶水时,他突然觉得,生意不止是“赚钱”,更是“走心”。

苏晓的长篇手稿交上去后,出版社编辑却给了不少修改意见,核心是“增加点都市爽文情节,比如主角突然暴富”。苏晓看着编辑的消息,想起自己写这个故事的初衷——是想记录那些在都市里平凡却坚持的人。她给编辑回了消息:“我想保留故事的真实,哪怕它不够‘爽’,但我相信,会有人懂的。”

第七章:心里的秤

林薇最终没投那份简历。她把学生们凑的钱退了回去,又找朋友借了点,加上自己的积蓄,勉强凑够了住院费。在老家陪床的日子里,她每天晚上都会给学生们发一段“睡前画画小故事”——有时候是她画的小猫咪,有时候是老家的晚霞。没想到,有个学生的妈妈主动联系她,说自己是做新媒体的,可以帮她免费推广画室。

推广之后,林薇的画室来了很多新学生,其中不乏和她一样,在都市里打拼的年轻人——有人说“下班画画能缓解压力”,有人说“这是我小时候的梦想,现在终于捡起来了”。林薇突然明白,她的画室不只是教画画,更是给那些被生活磨得疲惫的人,一个“安放初心”的小角落。

张磊的“老人送菜服务”越来越受欢迎,小区里的老人都认他这个“贴心小伙子”。有天,以前公司的同事来找他,说有个“赚快钱”的项目,让他把生鲜店当据点,卖一些“进口保健品”。张磊看着同事递来的宣传册,上面写着“包治百病”,心里瞬间有了秤——他想起那些信任他的老人,摇了摇头:“我这店卖的是菜,更是良心,这钱我不赚。”

拒绝同事后,张磊反而更踏实了。他在店里加了个“便民角”,放着血压仪和常用药品,免费给老人用。慢慢的,不仅老人来他店里,连年轻人也会特意绕过来——有人说“为了这份踏实,多走几步路也值”。

苏晓的修改意见被出版社驳回了,但她没妥协。她把自己的短篇和部分长篇内容,发到了社交平台上。没想到,有个读者给她留了言:“你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——我以前是程序员,现在辞职开了家书店,虽然赚得少,但每天都很开心。谢谢你,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。”

这条留言,让苏晓红了眼。她给林薇和张磊发了消息:“我们好像都在做‘不赚钱但心里踏实’的事,但这种踏实,比以前赚快钱时更舒服。”

第八章:温柔的答案

林薇的爸爸康复出院了,她带着爸爸回了自己所在的城市。那天,她特意带爸爸去了自己刚租的小工作室——不大,但墙上挂满了她和学生们的画,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,落在画纸上,暖融融的。爸爸看着墙上的画,突然说:“你小时候画的画,都没这么有灵气。”

工作室开业那天,张磊和苏晓都来了。张磊带来了自己店里最新鲜的水果,苏晓则带来了一本印着自己短篇的小画册,上面写着“送给林薇的画室——藏着心里的光”。那天,有很多学生和家长来捧场,其中一个家长说:“我女儿以前很内向,学了画画后,话都变多了,谢谢你,林老师。”

张磊的生鲜店成了小区里的“暖心据点”。冬天的时候,他在店里加了个小桌子,放着热水壶,让路过的外卖员和清洁工能进来喝口热水。有次,以前公司的张总路过,看着他忙前忙后的样子,笑着说:“以前觉得你野心大,现在倒觉得,你选对路了。”张磊笑着递过一个苹果:“以前总想‘赚大钱’,现在才明白,能把小事做好,就很了不起。”

苏晓的长篇虽然没被出版社看中,但她在社交平台上连载时,吸引了很多读者。有个读者联系她,说自己是做独立出版的,想帮她把书印出来——虽然印量不多,但至少能让更多人看到。苏晓拿着出版合同,突然想起在便利店值夜班的日子,那时她以为自己的写作梦早就碎了,没想到,它只是在等一个“对的时机”。

那天晚上,林薇、张磊和苏晓约在工作室附近的小饭馆吃饭。林薇点了小时候最爱吃的糖醋排骨,张磊聊起店里新出的“老人专属蔬菜包”,苏晓则说自己的书下个月就能印出来了。窗外的霓虹依旧闪烁,但他们看着彼此眼里的光,突然觉得,都市里的欲望不只有“金钱”和“成功”,还有“做自己喜欢的事”“被别人需要”——这些温柔的欲望,才是生活最好的答案。

第九章:风吹不散的暖

林薇的画室开了半年,不仅有线上课,还开了线下体验课。有次,她组织学生去公园写生,遇到了以前公司的同事。同事看着她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草坪上画画,笑着说:“林薇,你现在的状态,比以前在公司时好太多了——以前你总皱着眉,现在眼里有笑。”

林薇看着手里的画——画的是公园里的老人在打太极,孩子们在追蝴蝶,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。她突然想起以前在公司,每天画的都是“资产报表”“理财方案”,那些纸上只有数字,没有温度。而现在,她画的每一笔,都藏着生活的暖。

张磊的生鲜店因为“暖心服务”,被当地的电视台报道了。报道之后,有很多人特意来他的店里买菜,甚至有年轻人问他能不能加盟。张磊却摇了摇头:“我这店不是靠‘模式’,是靠‘走心’——每个小区的老人需求都不一样,加盟了就没那么细致了。”他依旧每天骑着小电驴给老人送菜,只是现在,女朋友会陪着他一起。

有天,以前骗他做“保健品”的同事又来找他,这次是来道歉的:“我后来做了那生意,被老人的子女投诉了,店也关了。现在才明白,你说的‘良心’比什么都重要。”张磊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错了就改,以后踏实做点事就行。”

苏晓的书印出来了,虽然销量不高,但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。有个读者说:“我以前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平庸,看了你的书才发现,平庸里也有闪光点——我每天给家人做早餐,陪孩子读书,这些小事,都是值得骄傲的。”苏晓把这些信都收在一个盒子里,每次写作没动力时,就拿出来看看。

她还在便利店兼职,但不再觉得累了——她会把便利店遇到的人和事,都写进自己的故事里。有次,她给林薇和张磊各送了一本签了名的书,扉页上写着:“谢谢你们,让我知道,在都市里,只要心里有暖,风就吹不散。”

第十章:未完的风景

一年后,林薇的画室不仅教画画,还开了“成人解压绘画课”——来上课的,有刚毕业的大学生,有职场妈妈,还有退休的老人。她把学生们的画整理成了一本画册,名字叫《都市里的小光芒》,在工作室的角落里摆放着,供来的人翻阅。

有天,以前公司的部门经理来找她,说自己也想辞职,做点喜欢的事,但又怕风险。林薇给她泡了杯茶,指着画册里的一幅画——那是一个小女孩画的“我的妈妈”,画里的妈妈虽然穿着围裙,但背后有一对翅膀。“你看,”林薇笑着说,“欲望不是‘非选A或B’,而是你敢不敢选‘让自己开心的那一个’。”

张磊的生鲜店开了分店,就在隔壁小区,还是他和女朋友一起打理。分店依旧保留着“便民角”,还加了“儿童蔬菜小课堂”——每周六,他会教小区里的小朋友认识蔬菜,教他们怎么洗菜、择菜。有次,小区里的老人集体给他送了一面锦旗,上面写着“暖心小老板,社区好帮手”。

他和女朋友订婚了,婚礼办得很简单,就在小区的小广场上,来的都是店里的老顾客和邻居。婚礼上,张磊说:“以前我总觉得,要赚很多钱才能给她幸福,现在才明白,每天和她一起开店,一起给老人送菜,一起过踏实的日子,就是最好的幸福。”

苏晓辞了便利店的兼职,成了全职作家。她的第二本书正在创作中,这次写的是“都市里的普通人如何坚持梦想”——里面有林薇的画室,有张磊的生鲜店,还有很多她遇到的“小光芒”。出版社主动联系了她,说想把她的第一本书再版,这次不用改任何内容。

那天,林薇、张磊和苏晓又约在了一起,这次是在苏晓的新出租屋里——屋里放着很多书,还有一个小书桌,窗外能看到远处的公园。他们聊起这一年的变化,突然发现,他们都没有成为“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”,但都活成了“自己喜欢的样子”。

窗外的霓虹依旧闪烁,城市里的欲望依旧存在,但他们知道,真正能支撑生活的,不是那些“诱人的陷阱”,而是藏在日常里的热爱、坚持和温暖。

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,但林薇的画室还会迎来新的学生,张磊的生鲜店还会有新的温暖故事,苏晓的笔还会写下更多普通人的光芒——这都市里的风景,未完待续,却满是希望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