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文学
文笔好口碑佳网文推荐
深空征程最新章节,深空征程免费阅读

深空征程

作者:陆雪孤菊

字数:98082字

2025-10-13 10:14:38 连载

简介

小说《深空征程》的主角是陆珵,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。作者“陆雪孤菊”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。如果你喜欢科幻末世小说,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的不二之选。目前本书已经连载等你来读!

深空征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
九大决议生效后,全球进入 “超常规建设周期”,所有资源调配、技术研发、工程推进均围绕 “人类存续” 核心目标展开。

各项目以小时为单位拆解进度,保密体系覆盖全流程 —— 从人员转运到工程施工,均以 “跨国科研合作”“资源勘探开发” 等名义伪装,避免引发社会恐慌。

1、塔克拉玛干 “方舟” 研究基地:人类技术中枢奠基

各国顶尖科研人员与工程师的转运采用 “多路径加密模式”:C 国境内人员通过军用专列直达新疆库尔勒中转站,再换乘防雷达侦测的直升机进入沙漠腹地;

境外人员则先以 “学术交流”“设备检修” 名义抵达北京、上海等枢纽城市,随后搭乘加密航班至和田机场,由特种部队护送进入基地。转运全程禁用私人通讯设备,人员身份信息加密存储,仅核心协调部门掌握完整名单。

基地建设依托 C 国 “模块化基建技术”,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划定 1200 平方公里核心区,分三期推进:

一期工程(2028年 1 月 – 12 月)完成主体结构搭建,采用耐盐碱高强度混凝土预制构件,通过 “沙漠铁路专线 + 重型卡车联运” 实现日均 500 吨构件输送,施工团队由中、俄、德三国工程兵组成,实行 24 小时轮班制,借助无人摊铺机、智能振捣机器人等设备,将地基施工误差控制在 3 毫米内。

至 2028 年底,基地核心区 128 栋建筑主体完工,其中 30%(含 12 座大型实验室、8 座能源供给站)完成内部装修与设备调试,率先投入可控核聚变、航天材料研发等核心领域;

剩余 70% 建筑同步开展管线铺设与防沙处理,外墙采用纳米级防尘涂层,屋顶加装可伸缩太阳能阵列(单日发电量可达 50 万度),保障施工期间能源自给。

基地内部按 “功能分区” 规划:北区为 “技术研发集群”,包含可控核聚变试验舱(直径 50 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)、航天发动机测试台(可模拟真空与极端温差环境)、材料力学实验室(配备 10 万倍电子显微镜);

中区为 “能源与物资中枢”,建有地下 200 米储能库(存储氦三原料、液态氢燃料)、闭环水循环系统(日处理能力 10 万吨,废水回收率 98%);

南区为 “生活保障区”,采用地下模块化宿舍(每间容纳 4 人,配备恒温恒湿系统与空气净化装置),配套人工光植物工厂(种植生菜、小麦等作物,单平米年产量达 80 公斤),可满足 1.2 万名科研人员长期驻留需求。

2、文明系列超级计算机:人类决策的 “数字大脑”

2029 年初,第一代 “文明 1 号” 超级计算机在塔克拉玛干基地地下 2000 米处建成,其研发整合了全球 17 国顶尖技术:硬件层面由 C 国提供算力架构、美国贡献 3 纳米定制芯片、德国研发液氦冷却系统,整机由 120 万颗运算核心组成,存储容量达 10EB(相当于 5000 个全球图书馆藏书总量),峰值运算速度达 10^22 次 / 秒,是此前全球最快计算机 “富岳” 的 4 万倍。

计算机主体置于花岗岩溶洞内,外围包裹 3 层防冲击装甲(每层厚度 1.5 米,含铅合金与碳纤维复合层),配备独立核聚变供电系统(功率 200 兆瓦)与三重应急冷却通道,可抵御 12 级地震与核爆冲击。

“文明 1 号” 的核心功能聚焦 “全局规划与推演”:

通过整合全球地质数据、资源储量、工程进度等信息,划定六大 “地下城集群区”(欧亚集群覆盖 C 国黄土高原、俄罗斯西伯利亚,美洲集群覆盖美国科罗拉多高原、巴西亚马逊盆地,非洲集群覆盖南非卡拉哈里沙漠,大洋洲集群覆盖澳大利亚中西部)。

每个集群按 “5 城一组” 布局,城市间距 500-800 公里(避免单点地质灾害影响整体),单座地下城深度 500-800 米,分 5 层立体结构 —— 地下 500-600 米为 “居住层”(模块化公寓,每间 20 平米,配备折叠家具与应急避难舱);

600-700 米为 “农业层”(采用 LED 人工光水培系统,种植周期比地面缩短 30%,单座城市农业层日均产粮 20 吨);

700-750 米为 “工业层”(小型精密加工厂,可生产机械零件与医疗设备);

750-800 米为 “储备层”(存储粮食、种子与设备,按 “人均 10 年用量” 饱和储备,含 10 万种植物种子库、5000 种动物胚胎冷藏库)。

同时,计算机还优化了全球资源调配路径,将稀土、钛合金等关键材料优先供给航天与核聚变领域,由五国联合组建的 “资源管控委员会” 实施垄断管理,杜绝非必要消耗。

3、月球基地:防御与中转的 “地外枢纽”

2028 年起,全球启动 “月球物资输送计划”,采用中、美、俄三国联合研发的 “重型运载火箭集群”(C 国 “长征十号” 改进型、美国 “太空发射系统” 升级版、俄罗斯 “联盟 – 5V” 型),每枚火箭最大运载量达 50 吨,每月发射 4-6 次,优先输送月球基地预制构件、生命维持系统与核燃料。

同年第三季度,人类重启载人登月任务,3 名航天员(中、美、俄各 1 名)搭乘 “登月开拓者” 号飞船着陆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边缘 —— 此处地质稳定、电磁干扰弱,且背对地球可避免核爆冲击波影响,是防御基地的核心选址。航天员着陆后,率先激活无人勘察机器人(搭载 drills 与光谱分析仪),完成 100 平方公里区域的地质测绘,为后续建设划定地基范围。

2029 年,月球基地进入 “机械化建造阶段”:数百台智能化机械(含无人推土机、月球土壤 3D 打印机、焊接机器人)通过火箭输送至月球表面,其中 3D 打印机可直接利用月球玄武岩土壤烧结构件(抗压强度达 300MPa,媲美地球混凝土),日均完成 200 平方米建筑构件打印;

无人推土机则负责平整着陆场,为发射器基座开挖深 5 米的基坑。

同期,月球可控核聚变试验站启动建设,依托地球试验室(C 国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、美国国家点火装置)提供的等离子体约束数据,试验站采用小型化 “仿星器” 结构,以月球土壤提取的氦三(含量约 0.01-0.05ppm,通过微波加热土壤分离)为燃料,首次实现 1000 秒持续运行,温度达 1.5 亿度,能量输出稳定度超 90%,为后续基地能源供给奠定基础。

月球基地整体分为三大功能区,各区域同步推进建设:

半永久堡垒区:位于地下 3 层(每层高 8 米),总建筑面积 150 万平方米,设计容纳 5 万人。地上部分为穹顶式 habitats(直径 50 米的双层聚碳酸酯穹顶,内层镀防辐射膜,外层抗陨石冲击),地下一层为生活区(含模块化宿舍、餐厅、医疗舱),地下二层为科研区(配备小行星轨道分析实验室、核爆模拟舱),地下三层为能源与物资储备区(存储 10 万吨改良土壤、50 万吨净化水,以及可支持 5 年的压缩食品)。

生命维持系统采用闭环设计:氧气由水培植物光合作用(种植面积 2 万平方米的生菜与藻类)与水电解装置联合供给,二氧化碳回收率达 99%;水资源通过冷凝回收、污水净化实现循环,损耗率控制在 5% 以内。

地火中转区:选址月球赤道附近(便于地球 – 火星航线交汇),总占地 50 平方公里,核心设施包括大型着陆场(可同时停靠 10 艘航天器,跑道长 3000 米,采用耐高温陶瓷涂层)、燃料加注站(以月球氦三为原料,通过核聚变反应生成推进剂,日加注能力 100 吨)、货物存储仓(模块化设计,可扩展至 100 个存储单元,每个单元容量 500 吨)。

能源供给依赖 200 万平方米太阳能阵列(月球白天光照稳定,光电转换效率达 35%)与 2 台小型核聚变机组(单机功率 50 兆瓦),可满足每日 10 次航天器起降的能源需求。

行星拦截区:规划部署 1000 台重型火箭发射器,每台发射器总重 500 吨,推力达 2.5 万吨,采用钛合金与碳纤维复合弹体,搭载增强型热核弹头(当量 5000 万吨 TNT,加装激光制导与姿态控制系统,打击精度误差小于 100 米)。

发射器按 “扇形阵列” 分布在月球背面 10 个区域,每个区域配备 100 台,由 “文明 1 号” 远程控制,具备 “多点同步发射” 与 “故障冗余切换” 能力 —— 若某区域发射器失效,相邻区域可自动补位,确保拦截覆盖率达 100%。

2032 年,月球基地完成初期建设:堡垒区核心功能(指挥中心、生活区、能源站)投入使用,中转区着陆场与燃料站具备基础运营能力,拦截区完成 300 台发射器部署。

同年,“文明 1 号” 迭代升级为 “文明 2 号”:硬件层面新增量子计算模块,运算核心数量增至 500 万颗,峰值运算速度达 2.5×10^26 次 / 秒(为 1 号的 25000 倍),存储容量扩展至 100EB,可同时模拟小行星撞击、基地能耗、航天器航线等 1000 种场景;软件层面优化了核爆拦截算法,将小行星碎片清除效率提升 40%,并提前规划出 “方舟” 空间站的组装路径。

4、“方舟” 国际空间站:星际漂泊的 “文明火种”

受 “文明 2 号” 算力提升推动,综合国际空间站(代号 “方舟”)建设比原计划提前 3 年启动,于 2032 年第三季度进入 “轨道组装阶段”。空间站整体设计为直径 500 米的球形结构,框架采用钛合金桁架(单根桁架承重达 100 吨),外层覆盖 500 厘米厚的铅合金防辐射装甲,可抵御宇宙射线与微陨石撞击。

全站分为数百个功能模块,包括核心舱、居住舱、实验舱、种植舱、动力舱等,所有模块通过标准化接口连接,既可协同运行,也能在紧急情况下独立分离(每个模块配备独立生命维持系统与推进器)。

模块运输依赖 “重型运载火箭集群” 与 “轨道转运机器人”:地面工厂预制的模块(单模块重量 50-100 吨)由火箭送至近地轨道(高度 400 公里),再由具备自主导航能力的转运机器人(搭载 6 自由度机械臂,定位精度 0.1 毫米)完成拼接。

组装过程采用 “分层建设” 策略:2032-2035 年完成核心舱与动力舱搭建,核心舱配备主计算机(与 “文明 2 号” 实时联网)、通讯系统(覆盖太阳系内通讯);

2035-2037 年完成居住舱与种植舱组装,居住舱共 20 个单元(每单元容纳 100 人,配备睡眠舱、卫生间、娱乐区,恒温 25℃、湿度 50%),种植舱采用立体水培架(种植小麦、番茄、藻类等作物,单舱年产量够 500 人食用);

2037-2040 年完成实验舱与储备舱建设,实验舱含物理、生物、材料等细分实验室(可模拟真空、失重、极端温度环境),储备舱存储 100 万份人类受精卵、10 万种植物种子与人类文明数据库(含语言、历史、科技等 1000PB 数据,存储于防辐射金属光盘)。

2037 年,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 —— 全球联合研发团队成功实现 “超导磁约束 + 氦三 – 氘混合燃料” 的稳定运行,持续时间达 10000 秒,能量输出首次实现 “净增益”(输出能量为输入能量的 1.2 倍)。

尽管该技术暂未实现运载火箭级小型化(设备重量仍达 50 吨),但已可适配空间站动力需求:“方舟” 号同步装配 4 套可控核聚变动力器,每套功率 100 兆瓦,采用液态金属冷却系统(散热效率比传统冷却方式提升 3 倍),燃料存储于高压绝热容器(氦三与氘按 1:2 比例混合,单容器容量 50 吨,可支持空间站持续航行 100 年)。

动力系统启动后,空间站最高速度可达 0.0005 倍光速。

5、火星基地:地外文明的 “第二锚点”

火星基地建设的 “前置准备” 自 “文明 1 号” 启用后即启动,2036 年进入 “无人物资输送阶段”:全球每年发射 2 艘 “火星货运飞船”(采用化学燃料推进,运载量 30 吨),向火星乌托邦平原(选址理由:地势平坦、存在地下冰盖、距离火星轨道燃料仓近)输送预制构件(含基地穹顶、生命维持系统组件)、物资(压缩干粮、冻干蔬菜、净化水)与设备(土壤改良机、无人钻探机)。

2039 年月球中转站投入运营后,货运效率大幅提升 —— 飞船改从月球出发,依托月球氦三燃料补给,运载量增至 50 吨,飞行时间从 8 个月缩短至 6 个月,至 2041 年累计向火星输送构件 1200 吨、物资 800 吨、设备 500 台(套),并在火星轨道部署 2 个燃料仓(存储氦三燃料共 200 吨)。

2041 年,因可控核聚变小型化进度的延迟(设备重量从 50 吨降至 20 吨的目标晚 1 年达成),火星首批载人任务比计划推迟 1 年启动。

此次任务搭载 6 名乘员的 “火星开拓者” 号飞船,从月球中转站出发,采用小型化核聚变动力(功率 50 兆瓦,飞行速度 0.0001 倍光速),历经 1 个月抵达火星。

乘员团队涵盖 6 个关键领域:医疗专家(携带便携式医疗舱,可开展微创手术与辐射损伤治疗)、建筑机械工程师(负责基地构件组装,操控载重 10 吨的火星登陆车)、材料工程师(优化火星土壤改良方案)、生态工程师(调试闭环生态系统)、通讯工程师(搭建火星 – 月球 – 地球通讯链路)、动力工程师(维护核聚变设备)。

飞船着陆后,乘员团队率先激活 2038 年预置的 “临时居住舱”(可容纳 6 人,配备基础生命维持系统),随后驾驶火星登陆车展开基地建设:

第一步完成核心居住舱组装(2039 年输送的预制穹顶,直径 30 米,采用三层密封结构);

第二步启动土壤改良机(将火星土壤与地球有机质混合,使种植层肥力达到地球农田标准);

第三步搭建太阳能阵列(2 万平方米,结合小型核聚变机组,满足基地初期能源需求);

第四步调试通讯系统(通过火星轨道卫星与月球中转站建立实时通讯)。

至 2041 年底,火星基地核心区(含居住舱、农业舱、能源舱、通讯舱)基本成型,可支持 24 人长期驻留;后续半年内,3 批补充乘员(共 18 人)陆续抵达,携带更多设备(如火星车充电桩、胚胎培育舱、矿产勘探仪),推动基地向 “可扩展集群” 发展,为人类文明的地外延续奠定基础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