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文学
文笔好口碑佳网文推荐
从凡人走向修道小说的免费阅读版本在哪里可以找到?

从凡人走向修道

作者:岭南大公子

字数:366107字

2025-10-17 10:09:50 连载

简介

喜欢都市脑洞小说的你,有没有读过这本《从凡人走向修道》?作者“岭南大公子”以独特的文笔塑造了一个鲜活的陈铭雷陈杰形象。本书情节紧凑、人物形象鲜明,深受读者们的喜爱。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,赶快开始你的阅读之旅吧!

从凡人走向修道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
陈铭雷盯着那滴露水,镜面般的倒影里没有云。他没动,连呼吸都没乱半拍,但脑子里已经拉起三道警戒线,像小区门口横着的栏杆。

这玩意儿不是天然形成的。

他把笔记本翻到空白页,笔尖悬空两秒,落下第一行字:“枫叶自裂,位移指向残句。”

接着画了个圈,标上“露水成镜,映天无云”。

最后在旁边补了一句:“道经自动翻页,出现古篆——命途分野。”

三件事看似独立,实则共用一个触发条件:**他看见了**。

只要他注视这些异常现象超过五秒,识海里的《太初道经》就会轻微震动,频率和乌木盒那次完全一致。

这不是巧合,是信号反馈机制。

他合上本子,起身走到井台边,拎起铜盆接了半盆清水。阳光斜照进来,水面晃出波纹,映着灰白天空。他等水面静下来,伸手在盆边轻轻一弹,涟漪扩散。

就在边缘波纹交汇的瞬间,他用指尖压住一角,水流停滞,那一小片水面突然变得异常清晰——

无云。

和枫叶上的露珠一模一样。

“好家伙,远程投影还能走地脉信号?”陈铭雷低声嘀咕,“这组织怕不是搞基站出身的。”

他立刻意识到,这种投影不需要直接接触目标,只需要某个特定材质(比如焦黑枫叶)作为接收端,再配合湿度、光照和观察者的注意力,就能激活信息传递链。

换句话说,对方不仅能监控他,还能定向推送内容。

那句“命途分野”,八成是预设程序的一部分,专门用来测试觉醒者是否具备解读能力。

他把铜盆端进屋,倒掉水,又从灶台取来一碗凉茶。这次他不搅动水面,而是将碗放在石桌上,让阳光直射。

十分钟后,水面蒸发形成微弱热流,空气扭曲。他眯眼盯着,果然在某次光线折射时,看到一道极淡的虚影一闪而过——像是某种符号,形似蛇尾卷成螺旋。

和苏婉那个盒子底部的纹路,几乎对得上。

“所以你们家家徽是蛇?”他吹了口凉气,“还非得做成DNA双螺旋款?”

线索开始串起来了。

乌木盒会共振,枫叶能投影,地脉有编码,道经会响应。这几样东西背后,必然有一套统一的操作系统。

他回到桌前,重新画图。

这次不再是三角,而是四边形:

**乌木盒 → 共振认证**

**枫叶 → 信息投送**

**地脉波动 → 数据通道**

**道经反应 → 用户识别**

四个节点,全都指向同一个结论:有个组织,长期利用大地能量构建了一套隐秘通讯网,而他刚刚被系统标记为“可交互对象”。

问题是,他们怎么知道他会出现在这个村?

他又想起苏婉说的那句“它等了三百年”。

三百年……够换八代手机套餐了。

除非,这套系统一直在筛选特定体质的人,而他是最近唯一通过认证的。

“合着我中了隐藏款盲盒?”他啧了一声,“别人抽卡出SSR,我抽出来个祖传客服?”

接下来的事更关键:反向追踪。

他闭眼运转《太初道经》低阶感应术,识海泛起微光,整个人进入一种近乎待机的状态。灵觉像WiFi扫描信号一样,在院内缓缓扫过。

井绳、石凳、晾衣杆、昨夜穿过的外套……逐一排查。

大部分物件毫无反应,直到他拿起井台边一块碎陶片。

这是刘地痞打翻药瓶后留下的残片,原本打算扔了,结果忘了。

指尖刚触碰到,道经微微一颤。

不是强烈预警,而是类似“发现同频设备”的提示音。

他立刻掏出放大镜,对着阳光细看。陶片内壁有一道极细的刻痕,藏在釉层下面,若不仔细根本看不见。

图案是一截蛇形,尾部卷曲成螺旋状,末端还带个小钩,像被咬了一口。

和乌木盒纹路如出一辙。

“哟,连锁反应?”陈铭雷挑眉,“这药瓶该不会是他们发的试用装吧?”

他不敢直接碰,用朱砂在纸上描下图案,再用油纸包好陶片,塞进随身玉简空间。那里灵气稳定,能隔绝外泄能量。

证据保全完毕,下一步就是钓鱼。

他撕下一页笔记,在背面用冷茶写字:“匣不开,心已动。”

字迹干透后完全隐形,只有当温度升到45℃以上才会浮现。

这是他从道经里悟出的小技巧,温控显影,比什么摩斯密码高级多了。

他拿着这张纸,绕到老槐树后,找了个树根裂缝塞进去。位置刚好在常人踩踏的范围内,谁路过不小心踩一脚,体温传导上去,字就出来了。

“看看你们是不是真24小时在线。”他拍了拍手,“要是连这都监测不到,建议赶紧升级服务器。”

布置完诱饵,他退回院子,假装恢复正常生活。

打水、劈柴、煮面,动作一丝不苟,像个刚练完早功的普通村民。

实际上,他已经启动空间内的灵气循环,把自己气息调到最低,相当于开了“飞行模式”。

真正的监听,藏在墙角。

他昨晚用铜线做了个简易阵列,一头埋在地下,一头接在耳塞上。只要有人靠近院子或触动槐树区域,地面震动就会转化成微弱电流,传入他耳中。

现在,只等鱼上钩。

下午三点十七分,铜线传来第一次波动。

不是脚步声,而是一种低频震颤,持续0.3秒,间隔精确到毫秒级。

和地脉原始节律一致。

紧接着,槐树方向又有一次升温信号——有人踩到了那张纸。

陈铭雷不动声色,继续蹲在菜地拔草,嘴里哼着短视频神曲。

但他耳朵里的电流节奏变了。

原本单调的震动,开始叠加一组新频率:**三短,两长,一停顿**。

他心头一跳。

这不是随机干扰,是回应。

对方收到了他的留言,并且回了消息。

他默默记下节奏,回屋拿出笔记本,对照之前记录的地脉编码表。

翻译结果跳出来时,他差点笑出声:

“信号已接收,等待指令更新。”

“你们还挺讲规矩?”他摇头,“群发话术都编好了是吧?”

但他没放弃。

真正的试探才刚开始。

他知道,这种通讯方式不可能无限使用,必然有冷却时间或能量限制。对方既然愿意回应,说明他们也需要确认他的状态。

这就有了博弈空间。

他再次提笔,在新纸上写下一行字,这次用姜汁:

“若真等了三百年,何必急在这一时?”

同样做温控处理,塞进另一处树缝,位置更隐蔽,必须弯腰才能踩到。

然后他坐在门槛上晒太阳,手里捏着耳塞线,像在等人送快递。

四点零九分,第二次震动传来。

这次频率更复杂,持续时间更长。

他逐段拆解,拼出一段残缺信息:

“……非自愿……守门人……不可违……”

话没说完,信号中断。

像是被人强行切断。

陈铭雷眯起眼。

不是技术问题,是人为干预。

有人不想让他知道更多。

他缓缓收回耳塞,望向老槐树的方向。

风穿过树叶,沙沙作响。

一片新的叶子正缓缓飘落,边缘焦黑,形状诡异。

它没有落在地上。

而是中途拐了个弯,轻轻贴在那张写满问题的笔记本封面上,像一枚盖章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