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文学
文笔好口碑佳网文推荐

第2章

红星大队的试点工作,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氛围中稳步推进。

凌曦设计的省柴灶结构并不复杂,核心在于对灶膛内部形态和烟道走向的精确把控。她几乎是手把手地教着请来的泥瓦匠和主动来帮忙的几位本家叔叔,如何用混合了切碎麦秸的黏土,塑造出那独特的马蹄形回风结构,如何确保灶箅子的间隙既能通风又不漏柴,如何让烟囱的角度和高度达到最佳抽风效果。

起初,泥瓦匠们还带着几分老师傅的固执和对小丫头的不以为然,但凌曦并不争辩,只是在他们施工时静静看着,偶尔在关键处出声提醒,或者亲自上手示范一下。她下手精准,力道均匀,做出来的活计比干了多年的老师傅还要规整利落,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。几次下来,那几个泥瓦匠看她的眼神都变了,从最初的轻视变成了信服,干起活来也格外认真,生怕达不到她的要求。

最先完工的是凌家自己的灶。当崭新的灶台垒砌完成,李秀兰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,在新灶上点燃了第一把火。火焰在精心构筑的灶膛内欢快地跳跃、盘旋,锅里的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冒泡、翻滚,而灶口几乎看不到黑烟,只有淡淡的水汽。

“成了!真的成了!” 李秀兰拿着烧火棍,激动得声音发颤,“他爹,你快摸摸这锅沿!热得多快!用的柴还少!”

凌保国伸手试了试锅沿的温度,又看了看灶膛里所剩无几的柴火,脸上露出了实实在在的笑容。效果摆在眼前,比任何夸赞都更有力。

另外四户试点人家见状,更是迫不及待,催着泥瓦匠们抓紧工期。随着一户户新灶投入使用,省柴、火旺、烟少的优点迅速被验证,先前那些暗地里的质疑和酸话,在实实在在的好处面前,渐渐失去了市场。甚至有不少原本观望的社员,也开始主动向大队申请,希望能尽快轮到自家改灶。

凌曦的名字,在红星大队真正与“本事”、“实惠”画上了等号。她走在村里,收到的多是热情而尊敬的招呼。

试点成功的消息,也第一时间反馈到了县里。刘站长和王科长都非常高兴,指示要将红星大队的经验认真总结,准备在全县范围内逐步推广。凌曦这个“编外顾问”的价值,再次得到了提升。

就在凌曦忙于指导改灶、总结经验时,一封来自部队的电报,被送到了凌保国手上。

电报是凌卫国发来的,内容很短,却让全家人的心都提了起来:“任务完成,不日归队,途径家中,停留一日。周锐同来。”

卫国要回来了!而且,周锐也要一起来!

李秀兰拿着电报,手都有些抖:“卫国要回来了?还带着周同志?这……这可得好好准备准备!” 大儿子是她的心头肉,常年在外,每一次回家都是天大的喜事。而周锐,那个救了女儿、还被大儿子在信里特意提及的战友,他的到来,更是让李秀兰心里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期待和紧张。

凌保国也是满脸喜色,但还能维持镇定:“是该准备。把屋里屋外都收拾利索了,看看能不能想法子弄点好的,给孩子们接风。”

几个哥哥更是兴奋,摩拳擦掌,商量着要去河里多钓几条鱼,或者再去看看陷阱有没有收获。

一片欢腾中,只有凌曦,在最初的讶异过后,心情变得有些复杂。

大哥凌卫国回来,她自然是高兴的。那个在记忆里和家信中一直关爱妹妹的兄长,是她在这个时代重要的亲情羁绊。

但是周锐……

那个仅有一面之缘,却眼神锐利、心思难测的男人。他为什么会和大哥一起回来?真的只是顺路,还是……别有原因?

他上次离开时留下的那个军用水壶,还被她仔细地收在柜子里。那个沉默寡言却行动果决的身影,偶尔也会在她脑海中一闪而过。

如今,他就要再次出现在她面前了。

凌曦走到窗边,看着院子里为迎接亲人而忙碌的家人,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。

这一次见面,又会是怎样的光景?

她隐隐有种预感,周锐的这次到来,或许会给她目前看似平稳的生活,带来新的变数。

(第十八章 完)

微信阅读

相关推荐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