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文学
文笔好口碑佳网文推荐
拾光解谜社林砚苏晚小说在线章节目录阅读最新章节

拾光解谜社

作者:爱吃海带包饭的司飞翎

字数:152584字

2025-11-10 10:04:36 连载

简介

喜欢悬疑脑洞小说的你,有没有读过这本《拾光解谜社》?作者“爱吃海带包饭的司飞翎”以独特的文笔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林砚苏晚形象。本书情节紧凑、人物形象鲜明,深受读者们的喜爱。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,赶快开始你的阅读之旅吧!

拾光解谜社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
当“鬼楼”的童谣声消散在晨光中,当“孩童鬼影”的假象被层层剥开,拾光解谜社的五位成员围坐在福利院的大厅里,阳光透过破碎的窗户洒在他们身上,驱散了一夜的阴森与疲惫。林砚将收集到的线索一一摆放在地上,苏晚、陆时、沈清辞、顾野围拢过来,一场关于“伏笔与真相”的解析,正缓缓拉开序幕。

“这次的案件,凶手用‘恐怖传说’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,试图将我们引入‘鬼魂复仇’的误区。”林砚的声音冷静而沉稳,目光扫过地上的线索,“但他们忽略了,任何精心策划的假象,都会在细节处留下破绽。我们找到的这五条伏笔,看似孤立,实则环环相扣,每一条都藏着指向真相的关键密码。”

他首先拿起那台从钢琴内部找到的微型播放器,递给苏晚:“我们先从第一条伏笔——童谣的‘异常’开始。”

苏晚接过播放器,指尖轻轻拂过表面的指纹痕迹,说道:“案发后,我们在钢琴内部发现了这台微型播放器,播放器里存储着一段不完整的《福利院的孩子》童谣。经过技术检测,播放器上的指纹属于张导,这说明是张导亲手将播放器安装在钢琴里的。但问题在于,为什么是不完整的童谣?”

陆时打开笔记本电脑,调出完整的童谣歌词,说道:“完整的童谣共有八句,而播放器里的版本只保留了前四句和最后一句,缺少了中间的‘钢琴响,玩偶跳,找不到家的孩子在哭嚎;线儿勒,影子笑,欠了债的人跑不掉’这四句。这四句歌词,其实是凶手的‘作案预告’和‘动机宣言’。”

他指着歌词,继续解析:“‘钢琴响’对应播放器播放童谣,‘玩偶跳’对应现场被摆放的孩童玩偶,‘线儿勒’对应杀人凶器钢琴线,‘影子笑’对应凶手制造的‘孩童鬼影’假象。而‘欠了债的人跑不掉’,则直接指向了李明的罪行——他不仅压榨团队成员,还掩盖了二十年前福利院孩童失踪案的真相,这正是凶手口中的‘债’。”

沈清辞点了点头,补充道:“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,童谣在恐怖传说中常被赋予‘诅咒’的含义。凶手选择用童谣作为作案背景,就是想利用人们对‘鬼魂诅咒’的恐惧,转移警方的注意力。但他们刻意删减歌词,反而暴露了心虚——他们害怕完整的歌词会让我们联想到‘人为作案’,而不是‘鬼魂复仇’。”

林砚接过话头:“张导作为团队的导演,负责拍摄统筹,他最清楚如何用‘恐怖元素’制造噱头。他安装播放器、播放不完整童谣,一方面是为了配合‘鬼魂复仇’的假象,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在案发时吸引其他团队成员的注意力,为自己作案争取时间。”

说完,林砚拿起那根勒死李明的钢琴线,递给苏晚:“接下来是第二条伏笔——钢琴线的‘痕迹’。苏晚,你来说说这根钢琴线的特别之处。”

苏晚将钢琴线放在阳光下,指着表面的细微涂层,说道:“这根钢琴线的表面,有一层均匀的蜡质涂层。经过成分检测,这种蜡质是专业灯光设备上常用的‘防漏电蜡’,主要用于包裹电线接头,防止电流泄漏。我们在刘灯光的工具箱里,找到了同款蜡质,甚至蜡质的批次都完全一致。”

“刘灯光是团队的灯光师,负责布置现场灯光,他随身携带这种‘防漏电蜡’合情合理。”顾野说道,“但为什么这根杀人用的钢琴线上,会有这种蜡质?”

“有两种可能。”林砚说道,“第一种,刘灯光直接参与了作案,他用自己的‘防漏电蜡’处理了钢琴线,目的是为了让钢琴线更顺滑,勒紧时不易留下挣扎痕迹;第二种,凶手借用了刘灯光的蜡质,或者刘灯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被凶手利用了。”

苏晚摇了摇头,说道:“根据我们的检测,钢琴线上的蜡质涂抹得非常均匀,显然是经过专业处理的。刘灯光作为灯光师,每天都在和这种蜡质打交道,他具备这样的处理能力。而且,我们在刘灯光的手套上,发现了少量的钢琴线纤维,这说明他曾接触过这根钢琴线。”

陆时补充道:“我恢复了刘灯光的手机数据,发现案发前一天,张导曾给刘灯光发过信息,内容是‘明天拍摄时,需要你在活动室的钢琴附近布置灯光,记得带上防漏电蜡,可能需要处理一下电线’。这条信息看似正常,但结合现场的线索来看,张导其实是在暗示刘灯光,用防漏电蜡处理钢琴线,为作案做准备。”

沈清辞说道:“从心理侧写来看,刘灯光性格懦弱,容易被他人胁迫。张导作为团队的导演,平时对刘灯光比较照顾,刘灯光很可能是在张导的胁迫下,参与了部分作案过程,比如处理钢琴线、布置现场灯光等。但他并没有直接动手杀人,所以在案发后,他才会表现得极度恐惧,甚至编造‘看到鬼影’的谎言,试图摆脱嫌疑。”

林砚点了点头,将话题转向第三条伏笔:“接下来是玩偶的‘秘密’。苏晚,你在玩偶上发现了什么线索?”

苏晚拿起那个眼睛是蓝色纽扣的玩偶,说道:“死者身边的这几个玩偶,都是福利院废弃多年的旧物,但它们身上的绳子,却有明显的新鲜拉扯痕迹,说明是凶手在案发前,特意将绳子系在玩偶身上的。更重要的是,这个玩偶的眼睛是用蓝色纽扣制成的,纽扣上残留着少量的蓝色颜料。”

她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经过成分检测,这种蓝色颜料是水溶性的,是编剧常用的脚本标记颜料。我们在陈编剧的脚本上,发现了同款颜料的痕迹,而且陈编剧的手指上,也有未清洗干净的蓝色颜料残留。这说明,这些玩偶是陈编剧亲手布置的。”

“陈编剧是团队的编剧,负责撰写探险脚本。”陆时说道,“我在陈编剧的电脑里,找到了一份未完成的脚本,脚本的内容和现场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——‘午夜时分,活动室的钢琴自动响起童谣,孩童玩偶凭空出现,鬼影闪过,探险博主被钢琴线勒死,嘴角挂着诡异的微笑’。这说明,陈编剧早就知道作案计划,甚至参与了计划的制定。”

沈清辞说道:“陈编剧的动机很明确。李明曾威胁过他,要曝光他‘编造恐怖剧情欺骗观众’的事情。对于一个编剧来说,声誉就是生命,如果事情曝光,陈编剧很可能会身败名裂,再也无法在行业内立足。所以,当张导找到他,提出‘杀死李明,永绝后患’的计划时,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”

她继续分析:“陈编剧在玩偶上涂抹蓝色颜料,其实是一种‘心理暗示’。他在脚本中多次用蓝色颜料标记‘关键道具’,比如玩偶、钢琴、童谣乐谱等。在作案时,他将这种标记转移到现实中的玩偶上,既是在完成自己的‘脚本’,也是在给自己一种‘这只是一场戏’的心理安慰,试图减轻自己的罪恶感。”

林砚拿起从通风管道里提取的毛发样本,递给顾野:“第四条伏笔——福利院的‘电路与通道’。顾野,你来说说你在通风管道里的发现。”

顾野接过毛发样本,说道:“我们在活动室的通风口处,发现了被擦拭过的痕迹,通风管道内壁残留着一些毛发。经过DNA比对,这些毛发属于赵助理。而且,活动室的电路有明显的人为改造痕迹,一根电线从电路总闸延伸到钢琴内部,连接着那台微型播放器。”

“赵助理是李明的贴身助理,负责打理团队事务,他对福利院的结构应该很熟悉。”苏晚说道,“通风管道通向二楼的一个隐藏房间,那个房间很隐蔽,如果不是仔细排查,根本发现不了。赵助理很可能是在案发前,提前将隐藏房间清理干净,作为作案的‘中转站’。”

陆时说道:“我恢复了福利院的电路图纸,发现改造电路的人,对电路结构非常熟悉。赵助理在跟随李明之前,曾在电子厂工作过,具备一定的电路改造能力。而且,我在赵助理的手机里,找到了一张福利院的结构图,图上用红笔标记出了通风管道的走向和隐藏房间的位置,这说明他早就为作案做好了准备。”

林砚说道:“赵助理的角色,是‘接应者’和‘望风者’。案发时,张导通过通风管道进入活动室作案,赵助理则在二楼的隐藏房间里望风,一旦发现其他团队成员靠近,就会通过手机给张导发信号。作案后,张导通过通风管道回到隐藏房间,和赵助理一起清理现场痕迹,然后赵助理再将通风口擦拭干净,制造‘无人进出’的假象。”
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而改造电路,连接微型播放器,则是为了让童谣在午夜时分准时播放,吸引其他团队成员的注意力,同时也为了营造‘鬼魂作案’的恐怖氛围。赵助理负责改造电路,张导负责安装播放器,两人分工合作,配合得非常默契。”

最后,林砚将目光转向陆时:“第五条伏笔——李明的‘隐私’。陆时,你在李明的手机里,发现了什么关键信息?”

陆时打开笔记本电脑,调出李明的手机数据,说道:“我们恢复了李明的手机数据,发现他曾多次给陈编剧发威胁信息,内容比如‘如果你再编造虚假剧情,我就把你以前的黑料全部曝光’‘这次的福利院视频,必须按照我说的来拍,否则你就等着滚蛋’。这些信息,证明了李明对陈编剧的压榨和威胁,也为陈编剧的作案动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。”

他继续说道:“更重要的是,案发前一天,李明收到了一条匿名信息,发信人是赵助理的手机号,内容是‘你欠的债,该还了——来自福利院的孩子’。这条信息,其实是凶手的‘死亡预告’。赵助理用自己的手机号发送信息,看似冒险,实则是为了让李明相信,威胁他的人是福利院的‘鬼魂’,或者是知道二十年前真相的人,从而让李明陷入恐惧之中,降低他的警惕性。”

“二十年前的福利院孩童失踪案,是整个案件的核心背景。”沈清辞说道,“我们通过走访周边的老居民,了解到二十年前,李明的父亲是这家福利院的院长。当时,福利院的资金被李明的父亲贪污,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极差,经常吃不饱穿不暖。后来,有五个孩子突然失踪,警方调查后,没有找到任何线索,案件最终不了了之。而李明作为院长的儿子,当时已经十岁,他很可能知道父亲的罪行,甚至参与了掩盖真相的过程。”

她继续分析:“张导、陈编剧、赵助理三人,都和二十年前的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张导的妹妹,是当时失踪的五个孩子之一;陈编剧的父亲,是当时福利院的老师,因为揭露李明父亲的贪污行为,被辞退后抑郁而终;赵助理的母亲,是当时福利院的保育员,因为照顾失踪的孩子,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,不久后也去世了。”

“所以,他们三人的作案动机,不仅仅是为了报复李明对他们的压榨和威胁,更是为了替二十年前死去的亲人报仇。”林砚总结道,“张导作为主谋,策划了整个作案计划;陈编剧负责撰写‘作案脚本’,布置现场道具;赵助理负责改造电路、望风接应;刘灯光则在胁迫下,参与了处理凶器、布置灯光的过程。他们四人分工合作,用‘恐怖传说’作为掩护,制造了这起看似‘鬼魂复仇’的密室杀人案。”

苏晚补充道:“我们之所以能破解这个案件,关键就在于抓住了这些伏笔中的细节。比如,播放器上的指纹、钢琴线上的蜡质、玩偶上的颜料、通风管道里的毛发、手机里的威胁信息和匿名预告,每一个细节都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一扇通往真相的大门。而这些细节,正是凶手在精心策划的过程中,不小心留下的破绽。”

顾野说道:“作为机动担当,我负责排查隐藏通道和核实不在场证明。如果不是发现了二楼的隐藏房间和通风管道里的毛发,我们很可能会被‘密室杀人’的假象迷惑,无法找到凶手的作案路径。这也说明,在任何案件中,现场勘查都是至关重要的,任何一个隐藏的角落,都可能藏着关键线索。”

陆时说道:“技术手段在这次的案件中,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如果不是恢复了李明团队的拍摄设备数据、手机数据和福利院的监控数据,我们就无法证实张导、陈编剧、赵助理等人的作案动机和作案过程。科技的力量,让那些隐藏在电子设备里的线索,无所遁形。”

沈清辞说道:“从民俗和心理的角度来看,凶手利用‘童谣’和‘鬼影’制造恐怖氛围,其实是一种‘心理操控’。他们知道,人们在恐惧的情况下,思维会变得混乱,容易相信一些超自然的现象。但他们忽略了,人性的贪婪、恐惧和仇恨,才是最可怕的‘鬼魂’。他们为了复仇,不惜践踏法律,最终也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。”

林砚站起身,目光扫过福利院的大厅,说道:“这次的案件,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黑暗。但同时,也让我们更加坚信,无论多么精心策划的犯罪,无论多么诡异的假象,都无法掩盖真相的光芒。只要我们坚持‘追寻绝对真相’的信念,从细节入手,从伏笔中寻找线索,就一定能让正义得到伸张,让罪恶无处遁形。”

阳光渐渐升高,透过破碎的窗户,照亮了大厅里的每一个角落。那些曾经让人感到恐怖的涂鸦、玩偶和钢琴,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平静。拾光解谜社的五位成员收拾好线索,转身走出福利院,越野车的引擎声响起,渐渐消失在远方。

而那些隐藏在伏笔中的真相,那些关于“复仇”与“正义”的思考,却永远留在了这座曾经的“鬼楼”里,提醒着每一个人:真相,永远不会被遗忘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