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文学
文笔好口碑佳网文推荐

第2章

陈文远深知,在真正的实力面前,任何阴谋诡计都是纸老虎。雷老大盘踞青州多年,靠的是对传统物流节点的物理控制和人脉关系。要打破这种垄断,不能硬碰硬,必须建立一套更高效、更低成本的新体系,用商业的力量让其自然淘汰。

他拿到杨廷渊的手令后,并没有大张旗鼓,而是进行了更深入的市场调研。他带着赵小五,以云来驿拓展业务为名,走访了青州城外的几个大型村落和镇集。他发现,农户和小手工业者将产品运进青州城销售,成本高昂且极不方便,要么支付雷老大车马行的高额费用,要么自己耗时耗力运送,往往被城中商人压价。而城里的商品要下乡,同样面临渠道不畅、成本高的问题。

“痛点就是机会。”陈文远在现代商业社会学到的真理,在这里同样适用。他脑海中一个“城乡共配物流网络”的雏形逐渐清晰。

第一步:资源整合,模式创新。

陈文远没有选择自购车马——那需要巨大资金,且容易与雷老大直接冲突。他采取了轻资产运营模式:

1. 招募“契约车夫”:他联系那些拥有自家骡车、马车,但不属于任何车马行、经常等活干的零散车夫。与他们签订契约,承诺提供稳定的货源和更有竞争力的运价,但要求他们接受统一的调度、简单的培训(如货物轻拿轻放、准时等)和标识(在车上悬挂统一的“云来速运”小旗)。

2. 设立“集散节点”:他在城门口租金低廉处租下一个小院,作为城外的“共配中心”。同时,在调研选定的几个大的村镇,与可靠的货栈或乡绅合作,设立“代办点”。

3. 设计“循环线路”:他不再采用传统的“点对点”随机运输,而是设计了几条固定的循环线路。例如,一条线连接城东三个产粮大镇和青州城。马车清晨从城里出发,将前一日收集的日杂百货、城里的消息信件等送到各镇代办点,然后装上粮食、土产返回青州城外的供配中心。这样,去程不空驶,回程有货拉,大大提升了车辆利用率,降低了单程成本。

第二步:标准化与信息化。

陈文远制定了简单的运单:一式三联,注明发货人、收货人、货物名称、数量、运费、承运车夫等信息。一联交发货人,一联随货,一联存根。这简陋的“提单”系统,明确了责任,减少了纠纷。

他还建立了简单的“信息板”系统:在城门口的共配中心,用一块大木板,标明未来两三日计划发出的货物种类、目的地、所需车辆和时间,让车夫们能提前规划,也让发货人能看到大概的发货时间。

第三步:定价策略与市场切入。

陈文远的“云来速运”定价比雷老大的车马行低两到三成,但对零散客户极具吸引力。他初期避开了雷老大控制最严的大宗货物运输,如官粮、大宗布匹,专注于雷老大看不上的“小、散、急”的货物:如农户的几筐鸡蛋、手工艺人的一批瓷器、商铺的紧急补货、甚至代送书信小件。这些货物虽然单票利润薄,但总量巨大,且能快速积累客户和口碑。

新模式运行一个月后,“云来速运”以其价格公道、定时可靠、对待小客户态度好而声名鹊起。虽然运力规模远不及雷老大,但在特定线路和特定货物类型上,已经形成了竞争力。一些原本依赖雷老大小型运输服务的小商贩开始转向云来驿。

雷老大终于坐不住了。

一天傍晚,陈文远从共配中心返回云来驿,在一条僻静的巷口,被几名手持棍棒的大汉堵住。

“姓陈的,给你脸不要脸!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,懂吗?”为首的黑脸汉子恶狠狠地说道,“识相的,立刻关了你那什么狗屁速运,滚出青州,否则,明年今天就是你的忌日!”

陈文远心知硬拼吃亏,一边悄悄将杨廷渊给的一枚用于紧急情况报信的哨子凑近嘴边,一边冷静地说:“各位好汉,陈某做的不过是小本生意,混口饭吃,并未有意与雷老大为敌。市场这么大,何必非要你死我活?”

“少他妈废话!兄弟们,给他长点记性!”黑脸汉子一挥手,几人围拢上来。

就在此时,巷子口传来一声断喝:“住手!”

只见两名之前杨廷渊派来“协助”陈文远的精干汉子如闪电般冲入战团。他们身手矫健,出手狠辣,三两下就将几名打手打翻在地。那黑脸汉子见势不妙,想要逃跑,却被一脚踹翻,踩在地上。

“陈先生,如何处置?”一名护卫拱手问道。

陈文远走到黑脸汉子面前,蹲下身,平静地说:“回去告诉雷老大,陈某只想安稳做生意。若他执意要斗,我奉陪。但提醒他一句,这青州城,乃至这天下,做生意最终靠的是诚信、效率和成本,而不是打打杀杀。他若想谈合作,云来驿的大门随时敞开;若想玩阴的……”陈文远顿了顿,目光扫过地上呻吟的打手,“下次来的,就不会是我这几个伙计了。”

黑脸汉子被陈文远的气势和护卫的身手震慑,连滚带爬地带人跑了。

这次未遂的袭击,反而成了陈文远立威的机会。消息很快在青州底层江湖传开:云来驿的陈文远,不仅脑子活络,背后还有硬茬子,不好惹。

陈文远这边发生的一切,包括他建立的共配网络、遭遇的袭击以及处理方式,都通过护卫定期密报,呈送到了杨廷渊的案头。

杨廷渊越看越满意:“不恃强凌弱,亦不惧强权,懂得以商业模式破局,此子乃大才也!他这套办法,看似简单,却直指物流成本核心——空载率与组织效率。若能在漕运中推行此种‘共配’、‘循环线路’思想,何愁损耗不降?”

恰在此时,朝廷传来消息,因北方军镇急需一批军械补给,要求漕运部门设法在半月内,从江南运一批特制箭簇至北疆重镇幽州。按常规漕运速度,根本不可能完成。漕运衙门上下束手无策。

杨廷渊眼中精光一闪,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。他立刻修书一封,八百里加急送往青州:

“文远小友:今有紧急军务,需将江南箭簇十万,十五日内运抵幽州。常规漕运难及。汝可愿一试?若成,则汝之所学可证于庙堂;若败,所有干系,老夫一力承担。所需一切资源,沿途各州县,见令如见吾,任尔调度。盼复。”

挑战书也是委任状。陈文远接到这封沉甸甸的信时,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。这不再是小打小闹的城乡共配,而是涉及军国大事、跨越数千里的极限供应链挑战。成功,则前路坦荡;失败,可能万劫不复。

但他骨子里那种现代经理人迎接挑战的血液沸腾了。他铺开地图,目光锐利地审视着从江南到幽州的每一条水道、陆路、每一个可能的节点。

一场与时间赛跑,关乎前线将士安危,也关乎他自身命运和现代管理理念能否落地的终极物流测试,即将开始。陈文远深吸一口气,对送信的信使沉声道:“回复杨公,文远,领命!”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