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小说《夜风知我意》的主角是苏惟夏沈知行,一个充满个性和魅力的角色。作者“得安的心绪”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,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。本书目前连载,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!
夜风知我意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西溪湿地深处,一座临水而建的老宅小院。白墙黛瓦爬满了翠绿的藤蔓,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,天井里一方小小的青石板地面,被昨夜残留的雨水浸润得发亮。几尾锦鲤在角落的石缸里慵懒地摆动着尾鳍。阳光穿过雕花的木窗棂,在布满岁月痕迹的木质桌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这里,就是【西溪·寻迹】项目组临时落脚的地方——由管委会协调、之江文化出面租下的“故事驿站”试点之一,也是苏惟夏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“战场”兼“巢穴”。
苏惟夏站在天井中央,深深吸了一口气。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、草木的清新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陈旧木头味。与之前冰冷陌生的新公寓不同,这里带着一种沉静而包容的生机,让她紧绷的心弦不自觉地放松了几分。
“怎么样,苏总?这地方还满意吗?”一个爽朗的声音从门口传来。老周——之江文化的老板,挺着微胖的肚子走了进来,身后跟着一个戴黑框眼镜、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年轻人。“地方是旧了点,但胜在位置好,就在湿地深处,方便你开展工作。管委会那边说了,只要不破坏主体结构,内部可以根据你的方案改造。”
“很好,周总,麻烦您了。”苏惟夏由衷地道谢。老周虽然商人本色,但在项目落地上确实给予了极大的便利和信任。“这位是?”
“哦,这是小陈,陈默。”老周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,“我们公司技术部的骨干,做小程序开发和UI交互是一把好手!以后就跟着你了,苏总,项目技术这块,他全权配合!”
“苏…苏总好!”陈默推了推眼镜,声音不大,带着明显的紧张和崇拜,“我…我看过您的提案!太…太棒了!能参与这个项目,是我的荣幸!”
看着这个眼神干净、充满干劲的年轻人,苏惟夏仿佛看到了刚毕业时的自己。她微笑着伸出手:“欢迎加入,陈默。以后叫我惟夏姐就行。我们一起,把‘寻迹’做出来!”
小院顿时有了生气。老周留下一些基础办公用品和项目启动资金后便离开了,留下苏惟夏和陈默开始布置这个简陋的“指挥部”。两人合力搬动桌椅,清扫灰尘,将带来的笔记本电脑、打印机等设备归位。苏惟夏将父亲那个碎裂的马克杯,用一块柔软的绒布小心包好,珍重地放在自己书桌最醒目的位置。那块印着“自由翱翔”的瓷片,则被她用一个小巧的透明亚克力盒子装起来,成了她工作台上的“精神图腾”。
工作一旦铺开,千头万绪便汹涌而来。
苏惟夏坐在吱呀作响的老木椅上,打开电脑。邮箱里堆满了待处理的邮件:
* 管委会发来的项目启动确认函和第一批资源对接名单(包括老船工李伯、定胜糕阿婆的联系方式)。
* 张老以个人名义发来的鼓励信,并附上了几位他推荐的、对西溪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民俗学者联系方式。
* 沈知行发来的、整理好的项目初期执行甘特图和时间节点建议。
* 还有…母亲发来的好几条语音消息。
苏惟夏点开沈知行的邮件。他的甘特图做得极其专业清晰,将庞大的项目拆解成可执行的小模块,标注了关键路径、资源需求和风险点。在邮件末尾,他简单地写着:【团队是核心。核心成员需尽快到位。建议从理解力、执行力、对项目理念认同度三个维度筛选。可先从内容采编、视觉设计、社区运营三个方向招人。老周那边的人可用,但核心决策层需自己把握。】
他的话语依旧简洁、理性,却像一盏指路的明灯。苏惟夏深吸一口气,暂时将母亲的语音消息搁置,开始梳理招聘需求。她在几个专业的招聘平台和杭城本地的文创圈社群发布了信息,职位要求写得极其清晰:不仅需要专业技能,更强调对本土文化的情怀、对“小而美”理念的认同以及强大的抗压能力。
做完这一切,她才点开母亲的语音。不出所料,又是关于相亲的催促和担忧她一个人在外打拼太辛苦。
“妈,我真的在忙一个大项目,刚起步,特别关键…”苏惟夏耐着性子回复语音,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有力,“等忙过这一阵,稳定了,我一定回去看您!相亲的事…再说吧,我现在真的没心思…”
刚放下手机,院门又被推开了。沈知行走了进来。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棉麻衬衫,袖子随意地挽到手肘,露出线条流畅的小臂。手里拎着一个沉甸甸的纸箱。
“沈老师!”陈默立刻站起来,显得有些拘谨。
“嗯。”沈知行对他点点头,目光落在苏惟夏身上,“给你们带了点东西。”他把纸箱放在桌上打开,里面是几盆生机勃勃的绿萝和薄荷,还有一套看起来品质不错的咖啡手冲器具和几包咖啡豆。
“改善下环境,提神醒脑。”他言简意赅,拿起一盆绿萝,自然地走到窗边,找了个阳光充足的位置放下。翠绿的叶片立刻为这个陈旧的空间增添了一抹亮色。
“谢谢。”苏惟夏看着他忙碌的背影,心头微暖。他总是这样,用最实际的行动表达关心,从不赘言。“你怎么有空过来?”
“拍点素材。”沈知行指了指放在门边的摄影包,“张老牵线,约了李伯下午去他船上聊聊。顺路过来看看你们这边安顿得怎么样。”他环顾了一下收拾得初具规模的小院,目光落在苏惟夏书桌上那个装着瓷片的亚克力盒子上,停留了一瞬。“招人信息发了?”
“刚发出去。”苏惟夏把电脑屏幕转向他,“按你的建议,聚焦内容、视觉、运营三个方向。”
沈知行走近,俯身看着屏幕。他靠得很近,苏惟夏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、混合了阳光和类似雪松的干净气息。他的目光专注地扫过招聘要求,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。
“要求写得不错。”他直起身,“筛选简历是体力活,也是眼力活。重点看他们过往作品里有没有‘人’的味道,有没有对‘地方’的理解,而不是只会炫技。”
“嗯。”苏惟夏记下他的提醒。
“下午跟李伯的访谈,”沈知行拿起摄影包,“你一起去?他是‘寻迹’最重要的故事源头之一,你的感受会更直接。”
“好!”苏惟夏立刻应下,这正是她需要的。
***
午后,阳光正好。摇橹船在蜿蜒的水道中缓缓前行,船桨拨开清澈的河水,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。两岸是茂密的芦苇丛,远处有白鹭掠过水面,留下点点涟漪。
李伯坐在船尾,熟练地摇着橹。他比沈知行镜头里显得更瘦削些,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,但眼神却依旧清亮有神。沈知行架着摄像机,镜头安静地捕捉着李伯摇橹的动作、被阳光晒成古铜色的手臂线条,以及他脸上平静而悠远的神情。
苏惟夏坐在船头,没有急着提问。她只是安静地感受着:水流的声音,风吹芦苇的沙沙声,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暖意,还有空气中湿润的草木清香。这份宁静,与之前高压的职场生活、惊心动魄的评审会,形成了巨大的反差。
“李伯,”沈知行调整了一下镜头角度,声音温和地开口,“这船,跟了您不少年头了吧?”
李伯手上的动作没停,目光望向粼粼的水面,嘴角露出一丝追忆的微笑:“是啊,老伙计喽。算起来…快四十年了。我爹那会儿就在这西溪里摇船,我算是…子承父业吧。”他的声音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,语速缓慢,却有一种天然的韵律感。
“四十年…真不容易。”苏惟夏轻声接话,语气里带着真诚的敬意,“这西溪的水,这船,对您来说,肯定不只是个营生吧?”
李伯看了她一眼,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。他沉默了片刻,船桨在水里划出一个悠长的弧度。
“营生?”他摇摇头,声音低沉下去,“年轻那会儿,是为了口饭吃。后来…是为了个人。”他顿了顿,似乎在斟酌词句,又像是陷入了遥远的回忆,“我老伴儿,就是在这西溪里…没的。”
苏惟夏的心猛地一紧。沈知行的镜头也微微调整,聚焦在李伯瞬间流露出哀伤的脸上。
“那会儿,也是夏天,下暴雨,发大水。”李伯的声音很平静,平静得让人心酸,“她坐别人的船去镇上抓药…船翻了…人…就没了。我找到她的时候…”老人喉头滚动了一下,没有说下去。只是用力地摇了一下橹,仿佛要将那沉重的记忆甩开。
“从那以后,”他抬起头,目光重新变得悠远,望向这片承载了他一生悲欢的水域,“我就觉得,这船,这水,就是她了。我摇着船,就像…还带着她在这水上走。跟她说说话,看看天,看看鸟…心里头,就没那么空了。”他粗糙的手掌轻轻抚摸着光滑的船橹,动作温柔得如同抚摸爱人的发丝。
没有煽情,没有哭诉。只有老人平静语调下那深如西溪的哀思和无法割舍的寄托。这份情感,是如此的真实、厚重,带着岁月的包浆和生命的温度。
苏惟夏的眼眶微微发热。她终于明白,沈知行为何执着于要挖掘人物最私密的情感连接。这份连接,才是“寻迹”的灵魂所在。她拿出笔记本,飞快地记录下李伯话语中的关键词和情感内核。
沈知行的镜头无声地记录着这一切。阳光透过芦苇的缝隙,在李伯沧桑的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。他摇橹的背影,与这片古老的水域融为一体,构成了一幅无声却撼动人心的生命画卷。
访谈进行了很久。李伯渐渐打开了话匣子,讲起西溪几十年的变迁,讲起水鸟的种类,讲起他年轻时的趣事。苏惟夏认真地听着、记着,偶尔提出引导性的问题。沈知行则像一个沉默的观察者,用镜头捕捉着语言之外更丰富的细节:老人手上暴起的青筋,被汗水浸湿的衣领,望着远方时那深邃的眼神。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满水面,将摇橹船染成温暖的橘红色。访谈结束,船缓缓靠岸。
“李伯,谢谢您!您讲得太好了!”苏惟夏由衷地说。
李伯摆摆手,脸上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疲惫,却也有一丝倾诉后的轻松:“能有人愿意听我们这些老家伙唠叨,挺好。”
沈知行收起设备,将一张打印好的照片递给李伯。照片上,正是李伯摇橹时那平静而有力的背影。
“李伯,这张照片送给您。”
李伯接过照片,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画面,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,喃喃道:“拍得…真像…” 他小心翼翼地将照片收进了贴身的口袋。
告别李伯,苏惟夏和沈知行沿着湿地的木质栈道慢慢往回走。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。苏惟夏还沉浸在李伯故事带来的震撼和感动中。
“他说的那句‘这船,这水,就是她了’…”苏惟夏轻声说,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,“那种将思念寄托于熟悉之物的感觉…我好像…能懂一点。”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的位置,那里装着父亲的瓷片。
沈知行侧头看了她一眼。夕阳的金光勾勒着她柔和的侧脸轮廓,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,眼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——有对李伯的感同身受,有对父亲深切的思念,还有一种对生命与情感厚重连接的领悟。
他没有说话,只是静静地走着,陪伴着她消化这份沉甸甸的情感。
回到小院时,天色已近黄昏。陈默还在电脑前忙碌着,看到他们回来,立刻兴奋地报告:“惟夏姐!沈老师!招聘信息反响特别好!才半天,就收到几十份简历了!还有几个主动打电话来咨询的,听起来都挺靠谱!”
这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。苏惟夏暂时抛开心中的波澜,快步走到电脑前查看。邮箱里果然塞满了新邮件。她随手点开几份简历,快速浏览着。
突然,一份简历附件里的作品集封面,让她滑动鼠标的手指猛地顿住!
那是一张黑白摄影作品。
构图极其眼熟。
斑驳的墙角,雨水积聚的小水洼倒映着破碎的天空,一只流浪猫蜷缩在角落,眼神警惕而孤独。
照片下方,一行手写体的标题:
**【城市孤独症·壹】**
苏惟夏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!她猛地抬头看向身边的沈知行!
沈知行显然也看到了屏幕上的照片。他的脸色在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照下,瞬间变得极其难看!那是一种苏惟夏从未在他脸上见过的神情——震惊、错愕,随即是翻涌而起的、浓得化不开的阴郁和…愤怒?他镜片后的眼神锐利如刀,死死地盯着那张照片,下颌线绷得紧紧的,仿佛在极力克制着什么。他周身的气场骤然变得冰冷而压抑,连旁边兴奋的陈默都感觉到了不对劲,笑容僵在脸上,大气不敢出。
整个小院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。
“沈知行…这…”苏惟夏有些慌乱地看着他,不明白这张照片为何会引起他如此剧烈的反应。
沈知行没有回答。他猛地转过身,动作之大带倒了旁边一把椅子,发出刺耳的声响。他大步走向院门,背影僵硬得像一块冰冷的石头。
“沈老师?”陈默怯生生地喊了一句。
沈知行脚步顿了一下,却没有回头。他的声音低沉沙哑,带着一种极力压抑的冰冷风暴:
“这个人,不能用。”
说完,他拉开门,身影迅速消失在门外渐浓的暮色里。只留下苏惟夏和陈默面面相觑,以及那份打开的作品集封面上,那张名为《城市孤独症·壹》的、散发着冰冷疏离感的照片。
小院陷入一片令人窒息的寂静。只有窗外,不知何时又淅淅沥沥下起的雨声,敲打着古老的屋瓦,也敲打在苏惟夏混乱的心上。
新生的巢穴,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,被一张突如其来的照片,和沈知行从未有过的失控反应,蒙上了一层厚重而冰冷的阴影。那个总是沉稳如山、理性如冰的男人,他心底深处,到底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旧伤?那场失败的创业背后,又有着怎样刻骨铭心的故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