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文学
文笔好口碑佳网文推荐
农场大鳄:资本见愁最新章节,农场大鳄:资本见愁免费阅读

农场大鳄:资本见愁

作者:五爻七卦

字数:153761字

2025-10-17 10:12:58 连载

简介

喜欢都市种田小说的你,有没有读过这本《农场大鳄:资本见愁》?作者“五爻七卦”以独特的文笔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林彻形象。本书情节紧凑、人物形象鲜明,深受读者们的喜爱。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,赶快开始你的阅读之旅吧!

农场大鳄:资本见愁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
王老爷家的花厅里,檀香正从鎏金铜炉里袅袅升起,混着龙井的醇厚香气,把整个屋子烘得暖融融的。张万贯坐在梨花木椅上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青瓷茶盏的缠枝莲纹 —— 这茶盏是王老爷上个月从江南运来的珍品,光一个就值五两银子,比他粮行三天的利润还多。他抬眼瞥了眼对面的王老爷,对方正把玩着一把象牙折扇,扇面上是名家画的《春耕图》,可那眼神里没有半分对农耕的体恤,只有对掌控的傲慢。

“张老板,” 王老爷终于开口,折扇 “啪” 地一声合上,扇柄在桌案上轻轻一敲,“林彻那小子的事,你该听说了吧?”

张万贯心里一紧,放下茶盏,腰杆不自觉地弯了弯:“您是说他搞合作社、挖渠引水的事?镇上都传疯了,说他给佃农分利润,还改了农具。”

“哼,装模作样罢了。” 王老爷冷笑一声,端起茶盏抿了口,茶水在唇齿间停留片刻才咽下,“一个连地租都交不起的破佃农,还想玩‘零地租’的花样?我倒要看看,他秋收后拿什么给佃农分,拿什么买种子化肥!”

张万贯没接话,他心里清楚,林彻不是装模作样。前几天他派伙计去镇上的 “稻香居” 买过米粉,那米粉细腻筋道,比县城里最好的粉坊做的还好吃,而且 “买二送一” 的促销手段,把周边的食客都吸引过去了 —— 这哪是佃农的眼界,分明是懂生意的人才能想出来的招。

“我找你来,是想跟你说件事。” 王老爷往前倾了倾身,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,“秋收后,不许你收林彻的粮食。不仅你不许收,清河县其他粮行,也不能收。”

张万贯的心脏猛地一跳,手里的茶盏差点脱手。他粮行每年要收上万石粮食,林彻的合作社虽说刚起步,但听伙计说,他那百亩地加上新拉拢的佃农,秋收至少能有五百石粮 —— 这可不是小数目。而且林彻能把糙米做成米粉卖,要是真断了他的销路,他会不会干脆自己把粮食都加工了?到时候县城的粉坊、米铺,怕是都要被他抢了生意。

“王老爷,这……” 张万贯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,手指抠着椅垫的边缘,“您也知道,我粮行要靠收粮周转。要是断了林彻的路,万一他把粮食都加工成米粉,咱们清河县的粮价……”

“粮价?” 王老爷打断他,眼神陡然变冷,“清河县的粮价,什么时候轮得到一个佃农来定了?你只要照我说的做,秋收后我让管家给你送两百石陈粮,按去年的低价算 —— 这可是稳赚不赔的买卖。”

两百石陈粮,按去年的价算能省三十两银子,可张万贯心里还是打鼓。他做粮商三十年,最清楚 “断人销路” 是把人往绝路上逼,林彻要是真被逼急了,指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来。而且王老爷的性子他知道,今天能让他赚这三十两,明天就能因为别的事让他亏三百两。

可他又不敢拒绝。王老爷在清河县根深蒂固,县衙的师爷是他的表亲,城门的守军是他的远房侄子,要是得罪了他,粮行的粮车别想出城,甚至连仓库的地皮都可能被收回。张万贯咬了咬牙,终究点了点头:“您放心,秋收后我绝不收林彻的粮。我这就去跟其他粮行打招呼,让他们也别收。”

王老爷满意地笑了,端起茶盏又喝了一口:“还是张老板识时务。你放心,跟着我,少不了你的好处。”

张万贯陪着笑,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 —— 他有种预感,这次跟王老爷站在一边,怕是要栽个大跟头。

与此同时,东坡的田埂上正热闹非凡。李水根带着三个佃农,正用新做的铁铲挖渠,铁铲是赵铁匠昨天刚打好的,刃口磨得锃亮,入土时 “嗤” 的一声就能挖起一大块土。渠沟已经挖了两丈长,清澈的地下水正顺着沟底缓缓流淌,滋润着旁边干裂的土地,原本发黄的狗尾草根部,已经冒出了嫩绿色的新芽。

“东家,您快来看!” 李水根突然喊了一声,手里的铁铲停在半空,眼睛瞪得溜圆。

林彻正蹲在田边查看土壤,闻言赶紧走过去。顺着李水根指的方向,渠沟尽头的低洼处,竟积了一小片水,水里还游着几条小鱼苗 —— 这说明地下水不仅充足,水质还很好,用来浇地再合适不过。

“好水!真是好水!” 李水根激动得声音都发颤,伸手掬了一捧水,凑到嘴边尝了尝,“甜的!比河里的水还甜!用这水浇地,粟米肯定能长到三尺高!”

张老三也凑过来,看着渠沟里的水,挠了挠头:“东家,有这水,咱们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。就是…… 刚才我去镇上买锄头,刘记杂货铺的老板说,以后不给咱们卖农具了,说是王老爷打过招呼。”

林彻心里咯噔一下,王老爷果然开始动手了。不过他没慌,反而笑了笑:“没事,咱们有赵铁匠。他改的曲辕犁昨天我看了,比老犁轻一半,一天能多耕半亩地。以后合作社的农具,咱们自己打,不仅不用求别人,还能卖给其他农户赚点钱。”

正说着,老栓气喘吁吁地跑过来,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麻纸,纸角都被汗水浸湿了。他跑到林彻面前,把纸递过去,大口喘着气:“东…… 东家,县城的刘记粮行…… 派人送来的,说想跟您谈谈收粮的事!”

林彻眼睛一亮,接过麻纸展开。上面的字迹虽然潦草,但内容很清楚:刘记粮行愿以每斗 32 文的价格收购合作社的稻谷,若产量超过五百石,还能再涨 1 文;若是愿意长期合作,还可以预付一部分定金。

“刘记粮行?” 张老三凑过来看了看,疑惑地挠了挠头,“我听说这家粮行在县城里排第三,老板刘胖子是个出了名的精明人,怎么会主动找咱们?”

“因为他知道,跟咱们合作能赚钱。” 林彻把麻纸折好,揣进怀里,拍了拍老栓的肩膀,“老栓,你去告诉刘记的人,明天我就去县城跟他们老板谈。再去赵铁匠的铺子说一声,让他赶紧把曲辕犁做好,咱们下周就要开始耕地了。”

老栓点头应着,转身就往镇上跑。林彻看着他的背影,又望向远处的官道 —— 王老爷想断他的销路,可他早就想到了这一步,县城的粮行不止张万贯一家,而且除了卖原粮,他还有深加工的路子,王老爷这点手段,还拦不住他。

傍晚时分,赵铁匠的铺子灯火通明。炉子里的炭火 “噼啪” 作响,映得赵铁匠的脸通红。他正拿着小锤,小心翼翼地敲打曲辕犁的犁头,火星溅在地上,烫出一个个小黑点,又很快熄灭。改良后的犁头比原来尖了不少,边缘还磨出了弧度,这样入土时能减少阻力;犁杆换成了结实的枣木,表面打磨得光滑发亮,握着不硌手;最关键的是犁尾加了个小轮子,用手推一下,轮子 “咕噜咕噜” 转得很顺畅。

“成了!终于成了!” 赵铁匠放下锤子,擦了把脸上的汗水,把曲辕犁扛起来,放在地上试了试。他双手握住犁杆,轻轻往前一推,犁头轻松地插进土里,留下一道笔直的沟痕,比用老犁省了至少三成力气。

“赵师傅,您这犁改得真好!” 守在旁边的佃农李四忍不住赞叹,伸手摸了摸犁头,“这要是用来耕地,一天能多耕两亩地!”

赵铁匠得意地笑了,又拿起一把铁铲:“东家说了,再打十把这样的铁铲,按成本价卖给合作社的农户。以后咱们自己有农具,再也不用看王老爷的脸色了!”

李四兴奋地搓了搓手:“太好了!有这好农具,再加上东家的好法子,咱们今年肯定能过个好年!”

赵铁匠没说话,心里却很感慨。他做了二十年铁匠,以前给王老爷家做农具,不仅工钱少,还经常被拖欠;现在跟着林彻,不仅工钱给得足,还能参与到合作社里,以后说不定还能分红利 —— 这日子,终于有了盼头。

而此时的王老爷家,管家正站在花厅里,低着头汇报:“老爷,刘记粮行的刘胖子,今天派人去了林彻的田边,好像是想跟他谈收粮的事。”

王老爷手里的象牙折扇猛地一顿,脸色瞬间沉了下来:“刘胖子?他敢跟我作对?”

“听说刘胖子跟张万贯一直不对付,这次可能是想趁机抢生意。” 管家小声补充道。

王老爷冷笑一声,把折扇往桌案上一扔:“抢生意?我倒要看看,他有多大的本事。你去告诉刘胖子,要是他敢收林彻的粮,以后他粮行的粮车,别想出清河县的城门!”

管家赶紧应了声,转身退了出去。花厅里只剩下王老爷一个人,他看着桌案上的《春耕图》,眼神越来越阴鸷 —— 林彻、刘胖子、张万贯…… 这些人一个个都想跟他作对,他倒要看看,最后谁能笑到最后。

林彻并不知道王老爷的新动作,此时他正坐在田边的草垛上,看着夕阳下的渠沟。金色的余晖洒在水面上,波光粼粼,像撒了一层碎金子。佃农们还在地里忙碌,有的在翻土,有的在修补田埂,说说笑笑的声音顺着风飘过来,充满了生机。

他掏出怀里的麻纸,又看了一遍刘记粮行的邀约。32 文 / 斗的价格,比去年的市场价高了 2 文,要是能再涨 1 文,就是 33 文 / 斗,五百石粮就能多赚 15 两银子。而且刘记粮行在县城里有十个铺面,要是能跟他们合作,米粉、糙米的销路也能打开 —— 这不仅能解决眼前的销路问题,还能为以后的扩张打下基础。

“东家,该回去了,天快黑了。” 张老三走过来,手里拿着一把刚挖的野菜,“晚上咱们煮野菜粥,再贴几个玉米饼子。”

林彻站起身,拍了拍身上的草屑:“好,回去吃。对了,明天你跟我一起去县城,帮我看看刘记粮行的情况。”

张老三点头应着,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—— 他长这么大,还没去过县城几次,更别说跟粮行老板谈生意了。

两人并肩往回走,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。田埂上的蟋蟀开始叫了,渠沟里的水还在缓缓流淌,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。可林彻知道,平静之下,暗流正在涌动。王老爷不会善罢甘休,张万贯也可能会反悔,刘记粮行的合作也未必能顺利 —— 但他不怕,有合作社的佃农们支持,有赵铁匠的好农具,有李水根找到的好水源,再加上他的资本思维,就算前面有再多的坎,他也能一一迈过去。

回到茅草屋时,老栓已经把玉米饼子贴好了,金黄的饼子在锅里冒着热气,香味飘满了整个屋子。佃农们围坐在灶台边,说说笑笑地等着吃饭,眼里再也没有以前的绝望,只有对未来的期待。

林彻看着眼前的景象,心里暖暖的。他知道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用不了多久,他不仅要在清河县站稳脚跟,还要把合作社的模式推广到周边的县域,让更多的佃农摆脱被压迫的命运,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乡绅、资本家们知道,农业不是他们随意操控的工具,而是能创造巨大价值的产业 —— 而他林彻,就是要做这个产业的掌舵人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